教师节一线校长话教育:升学“教”虑如何破解?老城区学子如何“育”见未来?

2023-09-08 20:5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248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陈邵华 吕军

“身体的打嗝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打嗝。”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这是校园励志喜剧电影《嗝嗝老师》里的经典台词。讲述了患有奇疾的女教师带领全校成绩最差班级学生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

电影用“打嗝”来暗语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层层坎坷。当电影照进现实,育人之路也同样问题丛生:

第39个教师节近在眼前,主题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今年,又是首批“小二郎”集中入学,孩子多了,如何保障学位供给?新学期伊始,家长们又萌生出新的顾虑,升学高峰或将成为连锁反应,“小升初”又该如何破局?领军名师数量缺乏、学校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老城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短板如何补齐?教师节前夕,半岛记者深入走进一线校长生活,看他们如何在摸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不断破局“教”虑,让孩子们在更好的成长环境中“育”见未来。

应对首批“二孩”的系列焦虑

今年的小学校园,比往年更加热闹——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出台,今年恰逢孩子们集中入学,青岛用“近年入学人数新记录”佐证了“最难入学年”:全市16.99万名一年级新生入学,实际比小学毕业生增加7万余人,相比去年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增加了4万多人。面对小学入学高峰,青岛53中校长王升文早有准备,今年,他推进筹建的青岛中央商务区实验学校正式启用了。

近年来,青岛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断推进家门口的好学校崛起,其中也包括教育集团的扩容、扩建,基于此,中实校纳入了青岛第五十三中学教育集团,与青岛53中实施一长两校,去年8月,王升文就任53中,肩挑起两个学校四个校区。一年多时间里,他在集团内部针对校园结构、师资培训及文化融合等方面不断推出创新举措的同时,也把筹建中实校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新校工地的施工督导、校区场馆的建设对接……“整个暑假都没能休息”王升文的事无巨细被老师们看在眼里。

“最忙的校长,早上好!”8月31日,青岛中小学开学的第四天,记者来到了中实校,校园内,一切都是崭新且充满活力的模样。早上7时许,王升文正在日常巡视,此时校门口一位家长的亲切问候道出了王升文的工作日常——每天往返在四个校区之间,学校管理,校园巡视、日常授课……他时刻准备着从小学到初中,从校长到老师的身份切换。

“中实校是一所36班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6个班供给一年级新生。为了进一步缓解区域学位供需矛盾,53中也进行了适度扩班。”王升文告诉记者,为了缓解入学压力,各区市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艺”,通过提前摸底,尝试新建、改扩建、“民转公”等举措,保障了学位供给。

然而,新学期伊始,挑战也才刚刚开始……首批“小二郎”家长们刚刚“解套”,又萌生出了新的顾虑——孩子会从“小学入学高峰”起,一路遭遇“小升初高峰”、“中考高峰”以及面临激烈的升学竞争。未来的“升学焦虑”又该如何破解?“九年一贯制可以整体规划学生九年的发展,贯通‘小升初’的升学通道,是破除家长升学焦虑的最优路径。”谈及九年一贯制,王升文颇有心得,53中是青岛最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彼时在教育局任职的他也是在53中试行九年一贯制政策的主导者,谈及如何定义“九年一贯制”,王文胜告诉记者,53教育集团是“学区式”九年一贯制,即将学区内小学与初中以对口直升方式联接起来,但学区内的小学和初中在管理上是独立的,生源上是稳定的,这种是非完全意义的一贯制,也称为‘异校联体型’一贯制模式。“传统意义中的小学与初中,双方之间更具割裂性,教材版本部分内容中小学各科或同一学科不同学段重复出现,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不同学校,所涉及知识范围、学习习惯、学习要求差异性大。但是在九年一贯制教育中,这些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因统一管理,各年级可以做到知识共享以及各年级互相的知识渗透,德育习惯序列化培养等真正做到系统化培养。”

53中集团作为青岛市第一个九年一贯制教育集团,在成立之初,也曾面临集团内学校学段不同,文化理念不同,课程不同,以及不衔接、不交流、不相通等诸多问题,王升文就任后,把打通校际课程壁垒作为首要问题,通过以课程为主线,整合各集团校课程的特色基因,利用顶层设计、系统规划,真正实现1-5年级基础学段、6-7年级衔接学段及8-9年级毕业学段三学段贯通九年。

如今,九年一贯制在师资统筹调配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被不断放大,九年一贯制学校“扩军”也正成为青岛各区市教育变化的风尚。

老城区崛起新愿景

“独立初中辐射多个对口直升学区内小学,是更为广义的九年一贯制,也可以理解为另辟蹊径的集团化办学。”青大市北附中校长卢宝山谈及教育理念,有独到的见解。

青大市北附中作为一所独立初中,在今年的自招考试中,获得第一梯队高中自招资格的学生创下了历史新高,给家长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这所由青岛四中和青岛二十八中两所老牌名校在2021年组建的“新校”让老师和家长们深刻体会到了老校复兴!

青岛四中是青岛解放后的首批公立学校,也曾辉煌一时,曾创造足尖上的不朽传奇,是岛城的一流学校。但随着城市东移,西部老城区逐渐“失宠”。2018年,卢宝山校长临危受命,从青岛国开实验中学来到四中,国开家长曾为此联名上书挽留。卢宝山就任后,似乎给四中打通了任督二脉,带领全校师生迸发出了独有的活力和动力,跑出了独有的“四中速度”。

8月31日,记者走进了青大市北附中德平路校区的青岛四中校史馆,建校时配备的24史藏书柜、五十年代的老校门旧貌、六十年代的学生证件、八十年代的奖杯……一个个老物件儿、一张张老照片都在无声地述说着这座学校的变迁。“轴展历史灿烂卷,翘盼明日辉煌篇。”卢宝山手指向门口卷轴题字告诉记者,入职四中的第一天,他就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抱负。自此,卢宝山的四中复兴规划的1.0时代正式开启。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站在青大市北附中两个校区大门内,第一眼望到的是校友们网红打卡地“鲲鹏水系”,两个校区分别采用立体与彩绘的混搭创意,体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寓意,这个景点的设计者就是校长本人卢宝山。不止于此,“足迹石”“优秀毕业生者”“梦想树”“最美教室”“厚积墙”等诸多校园特色景点都是经他主导创意,这些设计的初衷都是基于他所主张的自信教育,“只要学生走出校门面带微笑,这个学校就有希望。”卢宝山深谙老城区教育的痛点,他通过全面升级学校硬件、建设标准化食堂、翻新操场等系列举措给老城区的孩子们营造幸福感,还使四中成为市北区第一所提供早餐的初中学校,并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教育层面,他聘请十大高中学校校长担任梦想大使,挂牌2中、58中等中学的优质生源基地,教学指导中,他把问题当作课题,独创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优生带差生”的小组合作,推动学校成绩不断向前。

在校长办公室的书橱里,记者看到数十本厚厚的笔记,都是卢宝山对每日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刻思考后写下的每日总结,当思考不断变现成实践,四中的变化逐渐被越来越多老城区的家长们所看见,信任感也油然而生。2020年制止少数学校提前“掐尖”招生的“公民同招”正式落地,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四中。2021年4月,市北区政府和青岛大学战略合作,给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四中和二十八中合并,挂牌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学校迎来了卢宝山的四中复兴规划的2.0时代。

“让人人做科研!”卢宝山给这个时段的定义为“打造模式”。借助青岛大学的科研优势,完善科研底色的师训机制,创新推出“先听后上 即时快评”,即每位学科教师轮流安排一节课,同集备组教师必听,下课后,听课教师会在教室或走廊对这堂课即时快评,在学校内形成了自组织成长的生态路径。

从实现校园复兴到振兴西部教育,怀揣更大的愿景,卢宝山的学校规划已正式走进3.0时代。这个时代,学校打通了任督二脉,高位发展动作更频繁:全面实施与青大的战略合作,推进教师梯队建设,打造大学附中特色学校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研学研双推进,也成功助力市北西部教育从单一优秀学校到优质学校群的推进。

对“掉队孩子”的救赎

再好的学校,也难免会有“掉队的孩子”。

有一种“掉队的孩子”,他们各科成绩都不及格,除了体育,其他课上一律睡觉……很多班里都有,卢宝山的学校也不例外。一次巡视中,他见到一个学生趴在桌上睡觉,问其原因,学生真诚地回答:“老师,什么都听不懂,像听天书,不如趴着睡。”大多数老师的授课都是从中等水平学生切入,这导致差生跟不上,尖子生抱怨进度太慢,这引发了卢宝山对班级教育方法改革的思考,“我们不能分层吗?”但反对的声音也接踵而来——

声音一:都初三了,快中考了,时间不够了,别折腾了。

声音二:老师与学生都需要磨合适应,没有必要了。

声音三:分层老师教的学生各个班级都有,能管理过来吗?

“适合自己层次的学习才会让学生如鱼得水。”经过慎重思考,卢宝山坚定地认为,越到最后越应该分层。如何分层?“创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这是他的办校理念,他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分层改革中,他根据总成绩把学生分成尖子生、中间生、潜能生三部分,要求潜能生班级老师降低教学难度,教学速度放慢,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教学,同伴互助,帮助“掉队的孩子”不断提升成绩,于此同时,分层教学也让尖子生拔高,让中间生吃饱。

还有一种“掉队的孩子”,他们因为先天疾病导致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玩耍,他们在学习生活需要的理解与关爱。

9月1日,在市南区宁国二路18号的天山小学,记者见到了今年7岁的小毅(化名),一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两岁时,小毅被确诊为唐氏综合征。在家人的努力下,他渐渐学会了背古诗、唱歌、讲故事……2022年,小毅进入天山学校“全日制”就读,开始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

“哪怕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他支持和鼓励。”卢华丽校长针对小毅的特殊情况,要求各科老师对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课上课下时时关注,帮助孩子成长。在一次家访中,小毅妈妈告诉卢华丽校长,多方打听才得知天山小学的和美关爱教育,为了让孩子能在天山小学上学,也在天山社区买了房。来自家庭、学校浓浓的关爱,为小毅带来了新的希望。一句句肯定的鼓励,一次次善意的微笑,一个个竖起的大拇指,让小毅变得开朗、活泼,上学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特色教育的本质是幸福和快乐

本该享受快乐童年,却整天背着分数的枷锁,每每看到这样的情形,卢华丽都会问自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出发点又是什么?没有幸福和快乐的教育还有意义吗?

“新时代的孩子更应在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找到快乐基点。”经过反复思考与讨论,卢华丽确定了走“民族文化教育特色”的办学理念。剪纸、陶艺、锅庄舞、十字绣……“和而共生创美好,美美与共同成长”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一致认可的理念与口号。

一身白色的长裙上以花鸟的刺绣做装饰,“我在学校也经常穿旗袍。”卢华丽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到工作生活的细枝末节。天山小学面积不大,只有一栋教学楼,不浪费每一个空间,民族文化的元素在教学楼走廊、会议室、楼梯间、班级内外等随处可见。法名家进课堂、柿子节、马头琴大师进校园……学校还不定期举办各色民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增强学生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每天上午十点,校长卢华丽都会带领全校师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大家时而甩开双臂侧身拧腰跳起,时而挥动双手载歌载舞,舞姿优美,生动活泼。

青岛特色教育的传承由来已久。足球名校除了曾经的四中,还有黄台路小学。8月中旬,记者有幸见到了黄台路小学建校后的第一任女校长——现年98岁的郭兰亭。虽已年近白寿,仍能与记者攀谈过往。

回忆起过往,郭校长好似带记者走进了那段她在黄台路小学(现在的青岛市北区实验小学)就职的日子。“自建校来,体育活动就很活跃,参加小学生运动会历次取得优异成绩。不仅田径方面有成绩优异的运动员,足球队也成绩显赫,曾多次获市小学足球赛冠军。”谈及曾经荣获的奖项,郭校长如数家珍:学校田径项目始终保持在市北区前三名;乒乓球队多次获得青岛市团体、个人冠军……

“时代在变,为人师表的原则不会变,那就是疼孩子。”郭校长把疼孩子落实到了每一个工作细节,时代困境下,学校建设并不完善,新建学校的东面是一处山坡,学校周围没有院墙,和周边道路连接,校园内行人不断,声音嘈杂。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她带领老师们挖土平地,凿石开山,栽种花果,美化校园,并在周边织纱厂、远洋公司等单位赞助下陆续修建起学校的围墙。疼爱教育对学生如是,对自己的孩子亦如是,“四个儿子三个博士,都是疼爱出来的。”

记者手记

孩子的笑容,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

连续一个周的系列采访,实打实的说,记者对校长们从陌生到深入,由深入而感到震撼。

本次采访的几位校长,都是从一线教育岗位走出的老教育人。他们或许履历不同、执掌学校不同、工作作风不同,但从里到外,无不散发着成熟一线教育人成熟的魅力:教育理念鲜明、教学能力突出、未来规划明确。从1999年,青岛应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现在,不同的校长,走出了不同的风格,蹚出了不同的路子。在问到三位在职校长时,记者都会以相似的话题问最后一个问题——从一线走到现在,从素质教育改革到今天,作为校长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三位校长虽然表达方式有所区别,但内涵基本一致:一、从摸索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推进,目前已经信心十足、经验十足;二、现代化的教育,也许体制同、学生学龄段不同,但作为校长的他们,所有工作始终以提升孩子外在成绩、内在自信为教育中心,且具备成套的、相对完整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教育体系。

三位校长都提到类似一句话让我们记忆深刻:一个学校好不好,看走出校门孩子们的表情最能知道。孩子们发自内心自信的笑容,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养成的,也是藏不住的。而老师们的笑容,自然也是来自孩子们的幸福。

在全国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记者在此衷心祝愿老师们节日快乐,也祝愿每个在老师们指导下的学生们自信藏不住、微笑藏不住、幸福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