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荐丨《最后一人》:韩国首部以“慰安妇 ”受害者证言为蓝本的小说,真实与虚构共筑的历史侧写
《最后一人》
[韩]金息 著
叶蕾 译
磨铁图书·大鱼读品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七十年过去了,她从未真正入睡。身体睡着的时候,灵魂却醒着;灵魂睡着的时候,身体却醒着。犹如游荡在回忆里的孤魂野鬼。
她记得门牌上流水般的陌生名字,以及朝着那些名字扑过来的身体。
她记得女孩们用力呼出的佛头花,还有像煤球一样乌黑发亮的鲜血......裂成碎片的记忆清晰如昨,她却唯独想不起自己是谁。
“幸存者 ”的身份如同沉重的诅咒。她奋力地逃离家乡,逃离人群,逃离自己。可恐惧和羞耻始终穷追不舍,吞噬掉她所有的欢笑与眼泪,斩断她与世间的全部联系。
为何自己不能像别人一样堂堂正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回来是罪过吗?哪怕是 从地狱里。看着电视上播放着“幸存者仅剩最后一人 ”的消息,她低声喃喃着:——不,这里还有一个人。
她想把一切都说出来,然后再死去。
【编辑推荐】
虽然她们生活在女人“猪狗不如 ”的时代,但是每次看到那些没有失去人的气度、威严 和勇气的受害者,我都会感叹不已。”
——金息
☆ 韩国首部以慰安妇受害者证言为蓝本的小说
严谨:作者历时 2 年,研读 300 多条受害者证言,小说之笔结合真实证言,内容详细缜密之程度犹如“纪录片 ”。
口碑:韩国大型网络书店 yes24 评分高达 9.7、繁体中文版豆瓣评分高达 9.5!
☆ 被国际各界高度认可的震撼之作!
入围 2022 年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2018 年首尔市“年度之书 ”、2017 韩国“世宗图书文化体育观光部”、“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 ”优秀好书!
荣获 2021 台湾 OPENBOOK 年度好书奖;韩国权威媒体《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韩民族日报》一致推荐阅读!
☆ 书中蕴含的故事厚度远远超过文本本身!
将曾经被迫沉默与难见天日的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暴行 “揭露 ”开来,每个人都能够在最后一个“她 ”身上,读出千千万万个曾为此牺牲却不曾留下姓名的“她们”的影子。
【作者简介】
金息(김숨)
1974 年生于韩国蔚山,毕业于大田大学社会福利系。
1997 年,凭借短篇小说《关于慢》入选《大田日报·新春文艺》,隔年荣获“文学村新人 奖 ”,正式在文坛出道。著有长篇小说《女人们和进化的敌人们》《L 的运动鞋》等作品。 先后获得过许筠文学奖、大山文学奖、现代文学奖、李箱文学奖、东里文学奖和东仁文学奖等韩国重要文学奖项。
为了创作《最后一人》,金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研读了三百多件韩国“慰安妇 ”受害者证词, 文末尾注的真实信息让这部小说有了纪实文学的底色。谈到这部小说的动机时,金息说:“我 想通过这部小说警示人们——能够为曾经的受害经历做证的奶奶们就要凋零殆尽了。这是文学的道义所在。 ”
【媒体评价】
“第一次阅读这部小说时,我是哭着看完的,每一次审稿都心如刀割。我真想握一握着那 些素未谋面的奶奶们的手,告诉她们,我会一直记得你们。 ”
——本书简中版编辑
把敏锐的个人记忆和悲痛的历史结合在一起,跨越了真实和虚构的界线,这是一场令人心 痛的叙事。
——韩国先驱报
剩下的最后一人,是抵抗肉身消失的记忆,是对抗历史删除的个人,是否定结局的开始。 小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朴惠泾(韩国文学评论家)
在被脚注标记的一句句话里,她们的人生就那样浸满鲜血地尘封在历史之中。
——李泰勋(韩国作家)
面对集体创伤记忆,我们仍需凝视、理解与抚慰伤口,没有梳理过去,就没有面对未来的 勇气。
——吴秀菁(《芦苇之歌》导演、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副教授)
本书把历史上虽是一大痛处、韩国文学却一直没有正式面对的“慰安妇 ”问题,带进文学 的舞台。
——崔末顺(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目录】
最后一人 / 001
解读:记忆的历史,历史的记忆——朴惠泾 / 215
作者的话 / 229
译后记 / 233
参考资料 / 239
- 青岛银行荣获青岛红十字博爱金奖 共筑公益新篇章
- 日照现代泌尿专科医院进社区志愿服务:共筑社区健康幸福新图景
- 银基携手共筑中小企业服务新生态 中信银行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共筑中国式现代化伟业
- 共筑海上安全新防线!董家口商渔共治联管中心正式成立
- 共筑反诈防火墙 守住财产保安宁 ——中国银行日照海曲支行走进浮来春公馆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 漫步青岛海滨 共筑金融防线 ——恒丰银行青岛分行City Walk活动点亮岛城!
- 共筑电影梦 激扬时代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4月27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
- 青岛税务:税法润童心,共筑法治梦
- 亚太森博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 共筑可持续发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