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花上万请网红填志愿,就能保孩子的“好前途”?教育部出手了……

2024-06-18 13:2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2129) 扫描到手机

2024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

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即将要

攻克的下一个难题

在很多人看来,不同的院校、专业

可能就会带来不同的人生

近日,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服务的

某机构推出“2024届志愿填报”服务

其价格分别为11999元、17999元两档

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真需求

也有人吐槽这是“智商税”

受到追捧的志愿填报服务

高考,是考生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填报志愿,更是决定他们未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生活方向的关键时刻。家长们为此焦虑、迷茫,甚至彻夜难眠,都是情理之中。

尤其在见多了“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的弯道超车的案例后,在志愿填报变得复杂的新高考背景下,很多家长和考生开始将目光投向专职的报考机构。

某网红机构提供的服务中,除了599和999的视频课程之外,还有11999元的梦想卡和17999元的圆梦卡。

有“张雪峰一对一”服务的内容在家长中受到热捧,甚至根本“抢购不到”。最便宜的2026年志愿填报梦想卡,也已经全部售罄。

有人认为,这是在利用家长的焦虑“割韭菜”,如此高昂的价格并不值得;另一部分人认为,这笔钱购买的是信息差,家长前期投入一点,给孩子一个有前途的未来是值得的。

此外,市场上打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填报高考志愿旗号的软件、网站非常多。有媒体发现,这些APP的免费版本也只是根据分数和院校分数线进行比对推荐,一旦需要设置院校、专业、地区等偏好就需要进行付费,费用从288元至588元不等。

服务机构问题多发、诉讼频现

据法治网报道,以高考志愿作为关键词在某投诉平台进行搜索后,出现几百条相关投诉信息。诸如未被填报的志愿录取、服务缺乏专业性、甚至购买完服务后联系不上机构等问题很多。

此外,因为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产生纠纷而进行诉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2022年高考前夕,江苏的张某父女与某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支付20000元咨询服务费后,该公司指导张某父女进行了志愿填报。但最后未被任何高校录取,于是双方对簿公堂。

湖南某学生家长为填报高考志愿,向一家咨询公司进行咨询,该公司告知其有八成希望可以被某学校录取,于是家长支付报考指导培训费50000元。结果该学生最终并未被所报学校录取。双方诉讼到法院。

有媒体注意到,市场上还有大量高考志愿规划师的培训课程,有的机构宣称21天就可以成为高考规划师,并声称考试“包过”,以此来吸引报名人员。

“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差,不能靠网红来补”

日前,人民日报评论就“高考志愿填报信息差如何补”发文,引发网友热议——

人民日报评论发文称,对广大考生而言,填报志愿,本质上是一次信息搜集整合的过程,也是一次自主决策的实践。

文章提到,必须考虑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志向,简单说就是你想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是兴趣,选我所爱会让你充满自驱力,让学习变得兴味盎然。两者结合,确定意向,进而深入了解学习内容、深造情况、职业前景等。

中青评论发文称,志愿填报服务火热,这样做的隐患在于——不少机构往往热衷于推荐“有钱途”的热门专业,却并未考虑到学生真正的兴趣和热爱所在。“若学生对所选专业根本不感兴趣,只会耽误前途。”

教育部免费开放

志愿填报信息服务系统

6月17日,教育部“微言教育”连发两文提醒,教育部将为考生提供免费优质的志愿填报公共服务,助力千万考生圆梦大学。具体包括:免费开放志愿填报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免费提供志愿填报专家指导。

来了解一下↓

为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服务,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决策部署,2024年,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

海量数据、系统集成

集合权威、详尽的专业库、院校库、就业前景情况等数据,为填报志愿提供多元参考信息,帮助考生“选大学,选专业”。

有针对性的专业、职业心理测评

邀请国内权威心理专家研发相关职业测评工具,从兴趣、价值观、人格、学科倾向综合四维度,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倾向。

个性定制的志愿推荐

依据往年录取情况,根据考生高考成绩(位次),按照“冲稳保”的填报原则,结合心理测评结果,个性化生成志愿参考建议,展示录取情况、专业满意度、就业去向等全方位数据。

以上服务均免费提供。

扫描二维码可进入“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

另外,教育部表示,将协调相关互联网平台联合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对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和属地高校注册的官方网站及有关新媒体账号等进行统一权威标识,以便于广大考生和家长识别,获取权威的招生政策和服务信息。

教育部提醒:警惕“高价辅导”陷阱

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这里,梳理汇总了近几年志愿填报市场上的一些典型问题,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

一、“内部数据”并不神秘

【案例】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从而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经核实,这些数据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导性,多名考生因信赖此类数据而填报失误。

【提醒】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搜集汇总。但由于一些咨询机构和个人对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在盲区和误区,反而对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

二、“专家团队”并不专业

【案例】一些机构打出“高考志愿规划师”“权威专家团队”等旗号,以此增加自己的权威性,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并无相关资质和经验,有的甚至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总部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可能报错志愿。

【提醒】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今年,各地各高校都组织了各类免费的线上线下招生咨询活动,并加强对高三年级班主任的培训,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细致周到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同时,高考志愿填报是高中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填报志愿的过程,本身也是考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考生应依据自身的高考成绩、兴趣志向以及高校的招生政策,自主合理填报,规划好个人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之路,切莫简单交付于某个机构或个人。

三、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案例】一些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收取高昂的服务费用,且定价不透明,服务内容“看人下菜”,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某机构推出高达数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声称可以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但多名家长反映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些通用的填报建议,服务内容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且收费畸高,感觉受到欺骗。

【提醒】教育部指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专项治理,持续整治高价收费、虚假和夸大宣传、恶意曲解政策、实施欺诈、传播不良导向等市场乱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考生和家长也要注意甄别,立足自身实际理性填报,切勿盲目消费、冲动消费。

四、渲染焦虑过度营销

【案例】一些志愿填报指导机构过度强调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制造“热门专业”的假象,甚至发布所谓的“专业排名”,以此来吸引考生购买服务。这种“专业决定论”,刻意渲染出焦虑氛围,而背后的真实目的还是兜售课程、贩卖咨询服务,以此牟利。有的考生听信这类指导,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入学以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不适合所报考的专业。

【提醒】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厚基础、宽口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均制定了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为学生入校后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许多高校还推行辅修专业制度,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考生和家长不必对专业选择过分焦虑,“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只有与兴趣和志向匹配的专业,才能实现个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相较于考虑一时的专业“冷热”,学生更应该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结合个人志趣与自身所长,追寻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愿广大学子

榜上有名,心里有数,脚下有路!

半岛新闻客户端综合整理,素材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法治网、人民日报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