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毕业的清华首位全盲研究生梁江波,曾在青岛市盲校就读!

2024-06-21 09:0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775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郝春梅

6月21日晚,记者的朋友圈被《清华首位全盲研究生,今年毕业!》刷屏,细心留意才发现,这位毕业生是曾经在青岛市盲校就读的梁江波,梁江波于2006年6月从青岛市盲校毕业,本科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针灸推拿专业,辗转工作多年以后,于2022年成为清华大学首位视障研究生,今夏,梁江波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再次成为励志成才的榜样。

盲校的成长经历,是动力和滋养

镜头里的梁江波话音沉稳、动听,传递出来的精神气质更是让人感慨和动容。他说,虽然离开青岛盲校已经将近20年了,但每每回忆起当年在盲校的那段美好时光和可敬可爱的老师、同学们,自己就很感慨,当年在青岛市盲校那方小小的天地当中,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和学习岁月,都让梁江波觉得历历在目,“在青岛市盲校的那段经历,为我不断地提供前行的动力和滋养。”

梁江波和童年学习的小黑板

1985年,梁江波出生于安徽蚌埠,读小学时,因为视力缺陷,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读书,父母便借来旧课本当他的启蒙老师,一字一句地念,手把手地教,在父母的影响下,梁江波逐渐体会到“学习总是没错的,我会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因为刻苦好学,梁江波初中毕业顺利考取青岛市盲校,进入盲校学习。时光荏苒,梁江波当年在青岛市盲校的班主任徐庆刚老师已经退休,但他的人生之路一直徐徐展开。2006年即将从盲校毕业的梁江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单考单招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好学向上的梁江波爱好广泛,曾在北京新闻广播、央广文艺之声、央广中国之声等平台任特约记者和嘉宾主持人,先后就职于传媒公司、中国盲文出版社、助残基金会等单位。

梁江波上班路上乘坐地铁

闲暇之余,他一直怀揣热情,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伸手探索,尝试许多“不可能”。他喜欢乐器,就去学笛子;喜欢朗诵,他就考了普通话等级证书;上班搭乘地铁、公交有挑战,他就把通勤当作通关游戏去化解;为了锻炼沟通能力,他去黑暗餐厅当服务员……正如清华大学公众号上这篇《清华首位全盲研究生,今年毕业!》中所说,“慢慢地,我越来越能自由、独立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矢志不渝,37岁圆梦清华

2014年教育部发文为视障考生平等报名参加考试提供便利,童年时期因为一部介绍清华大学的纪录片而对清华大学心向往之的梁江波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去清华大学读研深造。2021年10月,梁江波第一次给清华发邮件,咨询能否接收视障人士报考,“符合条件即可报名”,短短八个字的回复让他泪流满面。2021年12月,梁江波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2022年,以初试379分,复试445.4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成为清华大学首位视障研究生。

“也不知在黑暗中究竟沉睡了多久,也不知要有多难才能睁开双眼”,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的梁江波,自16岁彻底失明以来,一直艰难求学,并在37岁的时候圆梦清华。

2022年夏,梁江波入学清华园

这条路艰辛、坎坷却又充满了惊喜和成就感。备战考研的不易自不必提,2021年12月,梁江波走进清华大学为他设置的独立考场,他的考研试卷是由盲文考卷和电子考卷配合组成,每科时长从3个小时延长至4个半小时,要做完所有题,意味着他的盲文摸读速度,必须达到每分钟300字以上。“足足有48页牛皮纸”,梁江波记得,写盲文的牛皮纸是硬的,得一格一格地去扎,首场考试还没结束,他的中指就被盲文笔磨出了血,就这样咬牙坚持了整整两天。所有的付出、等待、坚持,在2022年的夏天迎来理想的绽放。梁江波如愿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录取。梁江波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研究生毕业,立志投身助残公益事业

“过去和未来仿佛在那时连接,而我充满了希望”,梁江波在清华园的校园生活让他的精神世界和现实追求愈发充盈而饱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梁江波克服了视障带来的生活困难,克服了查找和下载文献 “渡劫”一般的考验……尽管和同窗相比,相同的学业任务总会耗费梁江波成倍的时间、精力,但通过对计算机的学习使用和持之以恒地付出与尝试,他也总能成功达到课业标准,并获得了任课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梁江波(第二排右二)与班级同学的合影

清华的经历给予了梁江波更大的底气,让他更自信地在往后的日子里继续向前。今年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收官之年,如何帮助更多视障人士拥抱生活,帮助社会更客观、包容地关注残障群体的融合教育、融合就业,这不仅仅是梁江波一直以来的理想,更是未来他认定的责任与担当。“我期待着成为一个学者型的公益实践者,通过更加专业的调研、严谨的评估、科学的做法来推进未来的助残项目”,作为清华大学历年来第一位全盲研究生的梁江波,今年即将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并从这里,再次起航,在更广阔的世界书写精彩的人生。

部分取材于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