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江苏读本》面世,以一本书的新生全景勾描江苏的前世今生

2024-07-12 10:5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970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7月6日,“阅读江苏的前世今生——《江苏读本》新书分享会”在第十四届江苏书展现场举行。作家叶兆言与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围绕江苏历史文化、地理经济以及地域文化、人文精神等展开对谈。

时隔15年推出全新增订本 读本经典性进一步强化

2009年,怀着向房龙致敬的情怀,叶兆言写了第一版《江苏读本》。其后数年中,他实地探访了许多地方,也查阅了浩如烟海的资料,十五年后,叶兆言认为是时候让这本书更符合当下的江苏了,他对《江苏读本》进行了约7万字的增补修订,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江苏读本》全新增订版面世。

在书中,作家叶兆言以江苏省以及下辖的十三座城市为叙述主题,从江苏的历史渊源,到江苏的当代发展;从江苏的自然地理,到江苏的文化情结;从宏观的描述,到对十三个省辖市分别从小处解读——深入浅出,纵横捭阖,写成一部阅读江苏、了解江苏的绝佳读本。

范小青评价道,新版《江苏读本》是这本书的新生。她说,原来的版本我也拜读过,全新增订本我认真看了,新书增加了许多内容,篇目也经重新调整,在这本书里,江苏的文化、历史、人文、经济、人民的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说这个工程还是蛮大的。范小青说,这本书的写作体例很好,先以“必要的访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这玩意”这三章来详述江苏省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尔后再分别介绍十三座城市,这种方式非常好。

对于读者来说,阅读新增订的《江苏读本》可以更新自己对江苏的全面认知。对比增订版和此前版本的目录,读者也可以发现,增订版的每一个章节都新增了至少一个篇章的内容,在写到苏州时,增订了一篇《较大的市》,和读者们聊了聊苏州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情况,在写扬州时,巧借词牌名“扬州慢”讲述扬州在古代傲睨天下的辉煌历史,又从“扬州慢”中道出它“慢”出了别样文化韵味,找到了城市发展的新优势;写盐城时,他梳理出历史上的盐城闭塞落伍的原因,也指出了当下盐城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新增订的内容中也不乏对城市特有的饮食文化生活的补充,在淮安篇中,作家又诠释了为啥淮安人会被公认为饕餮之徒……

“一个作品写完了总会觉得有点不满意的地方,还有点别的想法,另外一个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觉得应该要加一点东西了。”叶兆言自谦道,“如果说第一版可以打60分,这个版本能打80分吧。”基于对各地历史、文化、经济的调研和考量,叶兆言也再书中给江苏各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此次对书稿的全新增补修订,保证了《江苏读本》的传承性和经典性,也强化了这本书独特的文化范本价值。

解读“散装”,江苏因此更具经济文化发展优势

“散装江苏”——这是近年来网上调侃江苏的俏皮话,说的是江苏十三个市各有各的不同,每个市甚至于县、村拿出来都是实力强劲,各地的人也对自己的家乡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说到“散装江苏”,叶兆言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形容。

“江苏确实是散装的。”叶兆言通过梳理江苏历史阐释了这一点。江南地区经济富裕,清朝时期在江苏省设立了两个布政使,相当于两个省长,左布政使在江宁(南京)办公,负责安徽和苏北地区工作;右布政使在苏州办公,负责苏中苏南地区工作,“所以很自然地就形成了江苏‘散装’的局面,这是历史造成的。”

“散装”虽然成为了调侃江苏的一个梗,不过在叶兆言看来,这种“散装”也成为江苏经济、文化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因为散装,江苏特别包容,特别接纳外来文化,不同文化之间得以进行交流,而且任何到江苏的‘东西’,我们都能把它变得更好。”

“以苏州为例,苏州在某种程度上是江苏最好的化身之一。比如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现在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发展得更好了。江苏文化可以抓住机会,进行转变,‘组装’得更好。”叶兆言说。

“因为‘组装’,江苏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组装的城市之间往往能够形成能量互补。”叶兆言没有谈历史,谈了谈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这一辈人,江南有很多水田,就是沼泽地,可以改良江南的气候,随着工业的发展江南几乎没有水田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把长江的水通过‘南水北调’送到苏北平原,苏北大块的土地可以完成历史上苏南土地所具备的改良气候、解决粮食问题的功能。坦白说江苏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散装’的江苏从经济能量上来说,在世界版图上也应该有它的地位和分量了。”

在范小青看来,江苏的城市文化有一个特征,即普遍性特别强,“你在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无锡等城市走一走,都有可能发现历史的遗迹、人文的记载。《江苏读本》的价值之一是把散落在江苏各地的‘珠宝’‘遗迹’串联起来,再也不是一个散落的江苏,而是一个集中在这本书里的江苏,而且历史文化在其中呈现得很充分。”

以苏州和南京为例,细说城市的生活特质与人文精神

值得强调的是,《江苏读本》并不是一本简单的陈述风土人情、各地土产的书,在本书中,叶兆言不过多强调所谓的地方文化,而将关注点放在了城市的精神层面。

叶兆言生长在南京,出版过《南京传》这部关于南京人文地理的城市传记;范小青生长在苏州,也曾写过关于苏州古城保护的作品。两位作家眼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分别又有怎样的特征?

范小青讲述了一个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她觉得,南京文化比较“杂”,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在苏州却相反,苏州本地文化会逐渐影响外来的文化,“苏州许多老宅的原主人都嫌房子太旧了,租给外来的务工者。走进去,你会发现,宅子虽老,却非常安静和整洁,每家每户门口都种了绿植。外来的务工者其实很多是从偏僻的农村地区来的,但他们住进老宅子之后,生活习惯慢慢地改变了,我想这是苏州文化的一种无声无息的感染力。苏州文化的特点就是绵柔、源远流长,声音不大,但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叶兆言说,“南京的确是一个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城市,它最大的特点它能够接受别人的改造,同时它始终有很多很天真的东西。”以饮食为例,“很多短视频都会用南京话调侃‘阿要辣油’这句话,其实南京人在历史上是不吃辣的,我小时候南京是没有辣油的,这是受了外来饮食习惯的影响。”此外,叶兆言指出,南京人吃盐水鸭,也是因为在元末明初时,很多回族迁入南京,让鸭馔成为南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南京这座城市有个特点,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改造,同时还始终保留很多天真的东西。”

不过,不论是“影响”还是“被影响”,其中透露的还是江苏人和江苏文化的包容性,“在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都有客家人。为什么有客家人?中国的历史最基本的特点,是北方的汉人不断地迁徙到南方,因为没有办法融入当地,为了保护自己,所以维系了客家人这样一种民系。但江苏没有客家人的概念,因为江苏特别宽容,外来人很顺利地就融入江苏当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