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建筑讲述青岛往事

2024-10-12 11:23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85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漫步八大关,总会被那里的万国建筑群所吸引,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曾经承载的历史过往都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近日,青岛作家王开生的新作《青岛海岸线上的历史坐标——老别墅的故事》由青岛出版社出版,本书汇集了市南区海岸线上的55座经典历史文化建筑,讲述了建筑的前世今生和背后发生的故事。

聚焦八大关,再现城市记忆

20世纪20年代末,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青岛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在业已成熟的老城区与太平角之间,一片尚未开发的海岸陆地以“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的名义,被纳入新一轮城市扩张的规划之中,随之进入竞拍程序,掀起一波营造高峰。与此同时,大鲍岛与小鲍岛街区之间,亦形成了一个建造于山谷坡地中的民居群落,并在其后获得快速发展。几十年后,前者“八大关”已闻名遐迩,后者则以广为人知的“波螺油子”这一地标符号,深刻植入群体记忆之中。

市区的一座座山体之中,环绕弯曲的坡道如同魔术师抖开的飘带,依次摇曳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之间,连接起各式房屋,赋予了城市独特的风貌。而在城市化肇始30年之后,在中国规划师的缔造下,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顺应依山傍海的地势,在崎岖交错的礁石之上,依势而建,将人工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推向高潮。

作为一名长期负责八大关和太平角文旅工作的写作者,王开生持续关注的焦点恰恰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来龙去脉与起承转合,使得这部著作无形中成为青岛第一次东扩的详细文字资料。这些丰富的叙事集合起不同时期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将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的种种历史过往放置在百年后的海风之下,每一处细节纤毫毕现。

《青岛海岸线上的历史坐标——老别墅的故事》是市南区政协人文历史研究会推出的“市南人文历史资料丛书”系列之一。近年来,青岛市城市更新中不乏对历史的复原与活化,以该书为代表的市南政协原创文史研究系列书籍,正是对延续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文脉、赋能城市更新的助力。市南区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的修复开放,名人故居文旅线路的诞生,都离不开历史人文学者丝丝入扣的复刻与研究。

聚合历史脉络,重温青岛故事

一片郁郁葱葱之中,隐身于绿树之下的山海关路、韶关路、正阳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相继出现,纵横交错。区间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庭院建筑,设计形式多样,建筑风格多元,文化背景丰富,是由各国建筑师打造的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经典作品。在资本的持续推动下,创造力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其孕育出的风景便俯拾皆是。在本书中,人们可以清晰捕捉到刘耀宸、王屏藩、苏夏轩、张新斋、唐霭如、徐垚、张少闻、刘铨法、王节尧、王枚生、张景文、陈瑞庭、黄佳模、郭鸿文、赵诗麟、陈其信、朱良佐这些年轻中国建筑师的身影。而诸如拉夫林且夫、尤力甫、帕士阔夫、尤霍茨基、白纳德、毕娄哈、哈林斯这些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亦成为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区域锦上添花的建筑样本。

本书通过极具辨识性的地理节点剖析证明这里之所以成为青岛百年发展历程中的经典范例,成为城市记忆的鲜活样本,原因在于其成长演变过程集合了历史脉络、时代脉搏与创新突破这些关键要素。一颗棋子布下去,资本在城市棋局中释放出无限的活力,青岛海岸线的故事,就此精彩纷呈。

在本书中,王开生对20世纪30年代匆匆来去青岛的从政者的叙述占了较大篇幅。这也体现出八大关和太平角地区与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时局的联系紧密。《青岛海岸线上的历史坐标——老别墅的故事》尊重过往史实,连贯脉络线索,具有直观的传递性。一代一代人通过发现、再现与还原,将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起伏跌宕、开放与活力、探索与突破,一点一点地保存在记忆的磁盘上,为我们今天的探究与拓展提供了细节丰富、脉络清晰的样本。这些不断地发现与再创造,不仅是城市记忆的结晶,也是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