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汇泉|漫话崂山铁瓦殿遗迹
□吕建军
初冬的清晨,城市还沉浸在静谧的睡梦中。北风清冽,倒也不算寒意。有心探访崂山铁瓦殿遗迹,于是,便随几位山友起程。
崂山巨峰下的铁瓦殿遗址,位于海拔650米的怪石与森林的陡坡中,向阳而建,坐山望海。据记载,早在宋朝,这里就是一座道教的殿宇,它是玉清宫暨白云庵前殿的下院所在。周边奇峰秀谷环峙,古树虬木参天,泓泉溪流沉吟。
铁瓦殿遗迹的南头,是十几阶灰绿色的长石条台阶,布满苔藓,七倒八歪,缝隙里长满荒草。山友说,这几十阶台阶是“贵妃古道”。周围的古榉树挺拔耸立,像一柄柄长剑,直插云霄。诗人若风带着卷尺,亲自测量了几棵大榉树的周长,最粗的一棵老榉树,“胸围”达205厘米,其他两棵“胸围”依次是180和145。残垣断壁旁,生长着几棵黑糊糊的怪树,像铁艺雕塑,水桶粗细,树皮如满身黑色的龙鳞,麻将骨牌大小。
铁瓦殿遗迹,据说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先后由全真教道士李阳兴、高来德募捐扩建,为祭祀“玉皇大帝”冠名“玉皇殿”。为防止大风吹散陶瓦,特定制铁瓦覆顶,因此取名“铁瓦殿”。铁瓦的背面有捐施者的姓氏,檐瓦做龙形。铁瓦系从南方船运而至栲栳岛靠岸,许多善男信女闻讯后来到岸边,慕名而来的村民更是络绎不绝,人们手手相传,铁瓦如飞。沿途山路崎岖,运输不便,可一块块铁瓦竟就此运至山上。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一场神秘的大火把铁瓦殿烧毁,留下残垣断壁。空阔的院子,除了石梁、古树,还散落着像陕北民间腰鼓一样的石墩,上面镌刻着篆文,摆放得像天上的北斗七星,游客可以在此小憩。圆形和半圆形的石板,约二十厘米厚,上面有细致的花纹,像天宫掉下的月亮石,遗落在草丛中。
铁瓦殿遗迹周围,生存着古老的野生中华田园狸猫。它们昼夜盘桓在此,守卫着铁瓦殿的遗迹,山友们都称它“无邪”。它眯着双眼,粉红色的鼻翼像一块小鲜肉;肚皮和爪子洁白如雪。诗人若风多年来与野生山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声“猫咪”,山猫纷纷出场,端着猫步姗姗而来。若风说,它们都有野性,千万不要惹它,但是你只要喂过它一次,它能记住你十年;猫还有一个习性,好奇。女山友说,“无邪”最漂亮,最温顺,身上毛茸茸的,光滑铮亮,像貂绒大衣的毛领子。
铁瓦殿遗迹的西面,是一片灌木丛林。荆棘与野茉莉树互相交叉,在石头的缝隙中生长。借着野茉莉树结实的树干,攀爬陡峭的石缝,踩着枯枝枯叶,隐约看到一块向阳的山墙,像城墙一样敦实。中心位置有一洞穴,状如莲花瓣。洞口外遗留的字迹已经模糊,洞口高约一米半,洞内可站立三人。洞内空旷,石壁光滑坚硬,底部有凿过的痕迹,大概为了修禅的静思。仙人在此修炼,这里便是孕育哲学的子宫。这洞就是崂山的“老君洞”,面朝大海,头顶蓝天白云,犹如人间仙境。
铁瓦殿往东蜿蜒行走百米古道,俯瞰山下,是一片萧条的树林。树木包围着一块像小山丘的巨石,两层楼高,像陨石深深砸进地面。冬日的阳光,扫在山友们的脸上,照进斑驳陆离的树林。置身其中,有一种紫气东来的感觉。巨石的东南方向,隐约镌刻着三个大大的楷书字——“玉虚岩”,明朝冯裕《梦游崂山》便有诗句“仙人独坐玉虚岩,恍若目成不相语。”远远看去,三个大字像残存的浮雕。山友们心血来潮,借着巨石旁一棵野茉莉树干,猴子一样爬到树干的顶端,然后轻盈地登上两层楼高的巨石顶部。上面像一个简易的单人大沙发,有许多拳头大小的石臼;低洼处,有野茉莉树落下的果壳,还有许多白色鸟粪。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傍晚,围炉煮茶,满脑子都是崂山铁瓦殿遗迹的碎片,期待着再一次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