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汇泉|聊城路上的老照相馆

2024-12-10 15:14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29311) 扫描到手机

行走在市北聊城路老街区,随着城市的变迁,岁月的更迭,这里的历史痕迹虽已改变,但一株株老树,一块块石碑,勾起了我对这里往昔的回忆。

聊城路浓缩了这座城市的百年历史,涵盖了独特的日式建筑。这条街自建立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街,商铺林立,生意繁荣。在聊城路上有一家叫锦章的照相馆,是这条商业街上唯一的一家照相馆。

这家老照相馆离我家有100多米的距离,是一座复式的日式二层楼房,门前有一个大窗,陈列着各式橱窗照片。照相馆的营业面积不大,总共约有70多平米,一楼墙面上挂有大幅名人照片,墙下摆有几条供顾客休息的长凳,有一木制的玻璃柜台办理照相取相和销售胶卷及照相器材等相关业务。

二楼是照相场地。坐西朝东的西墙上,挂有多幅人工描绘的山水楼阁、美术图画,做为背景供顾客照相选用,特别是青岛水族馆的建筑画面尤受顾客欢迎。从一寸照片到大幅集体合影,从幼儿百岁照、恋人婚纱照到全家福都在二楼拍摄。

照相机是一台有三角支架可移动的箱体式老相机,相机有一根细胶管连着一个小橡胶气囊,握在摄影师手里,拍照时,摄影师头上盖一块红黑二色的暗布,眼睛紧靠影头,顾客站好位后,说一声“看镜头”,只听“咔嚓”一声,就照好了。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老式相机了。

1953年,我爷爷从老家山东荣成来青岛看我父亲和叔叔,住了几个月后,回老家之前在锦章照相馆拍过一次全家合影。那时我才7岁,站在父亲身前靠在爷爷旁边,母亲抱着还不到一岁的大弟和我叔叔全家照合影。

1970年9月20日,18岁的大弟弟响应号召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支边,临走之前,父母提出全家照一张相留做纪念,这样全家七口人到锦章照相馆又照了一张全家福。1976年我和妻子结婚的纪念照,也是在锦章照相馆照的。当时没有彩色照片,放大的黑白照片还是人工着的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兄妹五人,先后结婚生子,在父母的提议下,全家十多口人又在锦章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那时我儿子才5岁多。

锦章照相馆服务优良,为拍幼儿的照片,还制做了一个高脚带护栏的座椅,方便幼儿拍照,还准备了小汽车,小木马等道具,供儿童选用。为拍好幼儿照片,还备有各种玩具和响器,逗引孩童,深受顾客欢迎。我儿子的“百岁”照,是在锦章照相馆拍的;儿子的订婚照,也是在这家老照相馆拍的。在摄影师的调动下,闪光灯一闪,我和老伴第一次和儿子、儿媳的合影就这样定格在彩色照片上。

聊城路老照相馆,因历史的原因,先后改名为:锦章照相馆,乌兰牧骑照相馆,凌云照相馆。可以说聊城路老照相馆与我们家很有缘,先后有四代人,在这里拍照过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照片,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上世纪90年代,城区改造,锦章老照相馆也不复存在了。而我们的全家福,从黑白到彩色,历经40载,都留下了锦章老照相馆的印记。(王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