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隐于市井,桃李满园——追溯黄岛路上的翰墨巨匠,再现刘遵三笔下的青岛往事

2024-12-10 17:02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30023) 扫描到手机

黄岛路1号,在老街转角处。

一栋弧形的建筑,犹如毛笔的曲线,书写了城市的进程,也谱写了一位书法大家的人生轨迹。二楼上,有一位名叫刘遵三的书法家,他于14岁那年来到青岛闯荡,因为对文学和书法的热爱,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在他的执教生涯里,有一部分是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有一部分则是喜爱书法的青少年。

刘遵三先生,低调不张扬,默默耕耘,他教会学生们认字、写字,也教会了他们人生的道理。在刘遵三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刘老的学生,听他们讲述恩师的过往,并通过刘遵三先生留下的文章,再现青岛当年的名人轶事。

翰墨巨匠

读书写字爱京音

“读书、写字、看京剧是我平生三大爱好。‘书中有黄金’,‘字是门面,写笔好字有饭吃’,我恪守旧时代这些传统庭训。作为努力方向。我读书的面逐渐扩大,‘经、史、子、集’,或多或少都染指品尝过。”

在自传中,刘遵三(1914~2005年)说道。

这三大爱好,陪伴着刘遵三的一生,通过他的笔,他的眼睛,我们也了解了青岛当年的艺术发展历程与盛况。

“刘遵三,别名志谦,以字行,山东烟台牟平人”,刘遵三先生的关门弟子郭斌先生说。刘遵三的祖父在牟平城北开办过同顺成油坊,曾因为伙计用油纸包裹过蠓子虾而感到好奇,后来才知道这是油坊的特产,远近闻名。童年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因此他得以在私塾就读,并学习了柳体书法,奠定了他的书法基础。

就在刘遵三14岁那年,他来到青岛,到胶州路附近的一个绸庄店做学徒、管账会计,而后又做了大堂副理。此时,他的书法只能应用于一张张来往的单据上。但他并没有放弃练字,20来岁的时候,拜京师大学总监督也就是北大校长刘廷琛的第五子刘季实为师,学习李北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刘廷琛(1868年~1933年),江西九江人,著名的簪缨世族,到他父亲刘矞祺(号云樵)这一代开始发迹,以两浙盐运使致仕,归隐九江,辛亥后就养青岛。刘廷琛选定了湖南路上的一片土地,仿照北京四合院建起了两层楼宇,“有前后两所楼房及东西厢房各三间,中间有一大院,前面有一小院,种槐树及花木”。在原湖南路53号,刘廷琛一家安顿下来,取名潜楼,潜字表达了韬光养晦的用意。

当时有大批逊清遗老来到青岛,刘廷琛右邻居前清探花商衍瀛,湖北路、宁阳路一带的军机大臣吴郁生、铁路大臣吕海寰,以及总督赵尔巽、法部右侍郎王垿等,皆是当时鼎鼎有名的人物,而且也都精于书法。

在刘遵三先生在撰文中,也提到了这些曾经纵横官场、隐居青岛后留下许多书法作品的名家们。

刘遵三先生评说,青岛当时最负盛名的,当属“三翰林、两举人、一‘圣’人”。“三翰林”即王垿、刘廷琛和吴郁生,他们均为清末翰林院翰林。

王垿是山东莱阳人,官居侍郎,书法师承欧阳询和虞世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很多商号和牌匾,都出自于他的手笔。刘廷琛书法宗李邕,深得凌厉挺耸之气势,也是字遍岛城。吴郁生官至尚书,先师欧阳询,后学李邕,字体老练凝重,但极少给人写字。“两举人”即陈蜚声和张公制。“一圣人”即康有为。康公中外闻名,学识洲博,人称“康圣人”。他的书艺居全国上乘,寓居青岛后,亦有许多墨宝传世。

刘遵三先生不但研究这些书法大家,还对牌匾进行了分析,他说,老青岛的牌匾中吴郁生的较少,有名的如四方路的“瑞芬茶庄”就写得不激不厉。王垿和刘廷琛的就比较多了,馆陶路上的齐燕会馆还有他们两人分别写的长条对联,庄重大气。还有王垿的“谦祥益”“瑞蚨祥”,高密路上的“泉祥茶庄”和两侧的长联,堪称杰作。刘廷琛的“礼贤中学、山西路的“厚德西里”、金乡路的“海天如一”等行楷书,都为人们所称羡。另外,还有于右任也为青岛留下墨宝,如四方路的“亨利达”(新亚旅社)。

刘遵三先生提到的这些名字,他都曾经研究过,尤其是刘廷琛,不但其五子刘季实是他的恩师,指导他的书法,让他临历代名碑贴,刘廷琛的孙子刘诗谱还是刘遵三先生的良师益友,莫逆之交。加上书法家杨慕唐,“我与他相识已是上世纪70年代初了。有一次,在一位朋友处看到了一本《书谱》,初看以为是印刷品,仔细看才知是手抄本。崇敬之余,我又去延安路拜访了他。请他手写几个字,没想到他却为我写下了《书谱》。从此,我们相交日笃”。刘遵三先生始终觉得,“在二老身上获得很多教益”。

书法,占据了刘遵三先生的大半人生,他笔耕不辍,每天只要有时间,就坐在黄岛路1号二楼那间不大的房屋里,坐在那张1米见方的书桌前,练书法临碑帖。“每见近代名书家,大都碑贴交融,拙媚相生,别有情趣。于是又进入碑学研习。晚年,特喜王铎、于右任二家书。王铎综合了前贤草书,融会众妙,独树一帆。于右任则集碑学之大成,雄浑敦厚,堪与前贤论高低。”

他孜孜不倦,一直在追求在创新。除了写,他还研究书法艺术,写出了大量的述评文章,集结成册,出版了《历代书法家述评辑要》一书,成为业界权威的鉴赏书籍。而他的书法作品和诗文也集结成册,在自序中,他如此评价自己:“八十年间一片心,读书写字爱京音。佚文不忍随流水,付梓成编且自珍。”

桃李满园

带班教课,手不释卷

彰化路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的工作室里,刘遵三先生的三位学生聚集在一起,回忆起恩师当年的教诲,他们都非常激动。周新国先生是刘老书法班的学生,在刘老的带领下,进入书法艺术的世界,并与刘老是“票友”;于亮的父母都是教师,与刘老是好友,因此拜师门下;郭斌是在启蒙书法老师的带领下结识的刘老,并成为了他的关门弟子。虽然日后三人有的从政、有的教学,但提及在20岁左右的年纪,跟随刘遵三先生学习的日子,都非常亲切和感动。

恩师留下的墨宝中,有对学生字形写法的指导,也有来往的书信,字字珠玑,哪怕一片纸,他们都一一珍藏了下来。

“刘遵三先生在青岛解放前,曾在四方的一所中学当老师,1949年后,进入了三十九中教授语文,直到退休”,同为教师的郭斌说,当年他以工作繁忙为由,说练习书法的时间不够时,刘遵三先生说:“除了三十九中,我还在铁路中学、业校兼任课程,当时最多的时候担任4个班的班主任,放学骑自行车到家都9点多了,还要批改学生的作文,第二天一早5点要起来给老伴做早饭,我都没有停下练习书法,你怎么能够停下呢?”这番话让郭斌触动很大,至今难忘。彼时的刘遵三先生不但教书、批改作业,还要练书法、写述评、写文章,经常忙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出发去学校教书,非常勤勉。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艺术在青岛百花齐放,书法、绘画、音乐开始进入年轻人的视野,为了满足大家对艺术的追求,各类艺术培训班开始兴起。

刘遵三先生同高小岩、蔡省庐、杜颂琴四位先生一起在工人文化宫办书法培训班教授书法,每位名家带一位年轻人,刘遵三先生的助手,就是岛城书法名家孟庆泰先生。一老一少,奠定了青岛改革开放初期大批书法爱好者的基础。

回忆起刘老当年对书法的痴迷程度,于亮先生说,“经常看到他握着手掌或者右手拇指和中指捏在一起,在桌上、袖子里、腿上写字,就连聊天时也不例外”。书空是书法爱好者的一大习惯,而刘老则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无论是独处还是与人聊天,皆是如此,这也给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于亮说每次进刘老家,总是推门而入,一尘不染的家中,刘遵三先生不是在做饭、吃饭,就是坐在家里的方桌前看书、写字帖,“我现在每每回想起刘老师,总是坐在桌前,戴着深蓝色的布套袖,手不释卷。他身材高大,身高一米八左右,手也比一般人的大,无论是握什么笔,都像握毛笔,现在回想起来,他持卷的手,研墨的手,握笔写字的手,是一位书法长者近一个世纪养成的特殊手势,沉稳、书卷、大气”。

在刘遵三先生的眼里,苦练是学习艺术的基本要素,要练基本功,不能松懈。于亮清晰记得,他跟刘老学习书法一段时间后,因为工作繁忙,几乎快要放弃练习了,刘遵三先生上门敦促,“一个深秋的下午,天气已经微凉了,刘老师穿着泛旧的深蓝色中山装,一个手里拎着拐杖,一个手里拿着一卷宣纸,站在我家的门口,我正好回来,在家门口遇见了刘老师。刘老师在四尺的宣纸上横书了一首勉励我坚持书法学习的古诗: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不经寒霜苦,安能香袭人。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

如此负责认真的老师,怎能不令学生难忘?

刘遵三先生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修炼自身和教育学生上,“我曾在中山业校、青岛师专、青岛六中、市南干校等处任过书法教师”,刘遵三先生对书法教学很是热情,也一直在激励着学生们。周新国就是中山业校中的一名学生,日后也成了刘老的忘年交。在刘遵三先生眼中,周新国书法天赋很高,所以也很看重他,时常鼓励他创新。加上两人都爱好京剧,所以,周新国每每登门拜访,黄岛路1号都会传出高亢的戏曲唱腔,悦耳嘹亮!

“痴情”票友

爱戏,爱妻,低调却深情

“看京剧并非应修之课,而我嗜好之甚,不亚于读、写。少年时听故事,三国的刘关张,梁山的武松和李逵,与舞台上这些人物一对照,倍觉有趣……有时宁肯错过一次美餐,也不肯失掉一出好戏。”

作为资深票友,刘遵三先生对戏剧非常痴迷。

郭斌先生说,当年刘老家里没有有线电视,他就负责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京剧用录像机录下来,带着《广播电视报》到老师家,给他放映。即便后来听力下降,仍然乐此不疲。

在他撰写的文章中,有大量的戏剧欣赏文章,而这些作品也成为了岛城名角演出的珍贵记录。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青岛,正在兴起京剧热,票友聚集,就连文学大家老舍等人都是爱好者。青岛过去的老票房有河北路润德楼的“土产俱乐部”、芝罘路三江会馆的“和声社”,银行界的“银光社”。名票友则有老生王贯之、青衣纪砚农、武生王振金、花脸于振之、琴师李壮图、鼓手刘鸿伟等。一提京剧,刘遵三先生信手拈来,因为只要名角来青,他几乎一场不落。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第一次来青岛,首次登台是在平度路上的大舞台(永安大戏院),因为这次他带来了自己的主打戏《借东风》,又有好几位姓马的演员加盟,所以被青岛人称为‘东风吹来马家班’”。“大约1934年前后,马连良第二次来青岛。此次他带来了出科不久的新秀青衣张君秋、小生叶盛兰和花脸袁世海。马连良此时不过三十几岁,而其他几位才二十上下。但这些青年艺人唱功精湛,他们一上台,台下便连声叫好。”言语间,全是对马连良的赞誉。

“我记得程砚秋来青岛演戏不下四次:第一次1933年在平度路光陆大戏院,第二次1941年在兰山路市民大礼堂;1950年和1955年都在永安大戏院。他来青岛次数多,演出剧目多,我有幸看了他16出戏,其中主要有:传统戏《四郎探母》《玉堂春》《王宝钏》、《金锁记》等,出出皆佳,历历如在目前”,多年后撰写回忆录,那种崇拜和激动之情仍充满字里行间。

他还记录了梅兰芳来青岛演出的盛况。梅兰芳于1951年来青,率“承华社”戏班,首演是在永安大戏院。“演出的票价分两个档次,高的两块八毛,低的八毛。记得为了看梅兰芳,一大早就有人在戏院门前排队买票,许多人因为去晚了没有买到”,梅兰芳“演出的剧目是京剧《宇宙锋》《奇双会》《洛神》和昆曲《断桥》。记得在上世纪30年代,我曾看过他演的《太真外传》,那时梅兰芳才四十岁上下,丰姿绰约,光彩照人,非常动人”。

能够经常看到演出,业余还能与学生周新国唱上一段,刘遵三先生感到充实而满足。而那种亲密的氛围,也令其他学生艳羡不已。

将刘老视为“忘年交”,更是人生领路人的周新国,对恩师崇拜有加。刘遵三先生是他最早的书法老师,后来他又拜著名书法家周俊杰先生为师,并得到陈振濂、张旭光、姜寿田等名家指点,主要从事汉隶、汉简及行草书的研究与创作。近年来,又拜著名画家刘世骏先生为师,专事山水、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他的天赋得到了刘老的肯定,在他看来,刘遵三先生的人格魅力则让他一生难忘。

“刘老是一位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他兼通百家,有品格,有涵养;同时,他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通古博今,出口成章,文学功底扎实;他还是胸怀远大的传播者,做了大半辈子老师,育人无数,教学认真、严谨、细致,在书法上,哪怕一个字的一个‘勾’,他都会不厌其烦,教会为止;他还是位慈祥温和的老先生,对晚辈的关爱无微不至,启发学生也是用温和的言语和方式;他还是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从不排斥新鲜事物,尤其在书法上,不断创新,到了晚年80多岁,还在追求新的创作形式;他还是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君子,安静地创作,认真地教学,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在家庭上,他更是忠于爱情的模范丈夫,妻子从30多岁就卧病在床,两个儿子还年幼,多年来,都是刘老撑起四口之家,他不离不弃,两人相濡以沫50多年,妻子一直活到80多岁,不得不说这是刘老的功劳”,周新国先生如此总结恩师的一生。

刘遵三先生隐于市井,照顾双腿瘫痪的老伴,买菜、做饭,料理家务琐事。每当他忙里偷闲开始写字的时候,老伴坐在床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两人会对字体进行评判,往往心有灵犀。一如干净的房屋,刘遵三的内心也是纯净的,对待学生,对待家人,对待身边的友人,他都很真挚,很纯粹,他徜徉在艺术的世界里,老伴也是他的心灵伴侣,两人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直到她先离开,他经受了巨大的悲痛。2005年,刘老也以91岁的高龄辞世。

没有耀眼的头衔,他的一生平淡却不平凡。只是,刘遵三先生生前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举办一场个人书法展。

2025年的正月,刘老去世将满20周年,他的学生们决定为恩师筹备一场展览,圆刘老最后的心愿,也为他们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