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零距离”了解下!高考临近 听过来人讲述强基报考故事

2021-06-04 06:52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42119) 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

2021年高考进入倒计时,第二届新高考考生即将步入考场,属于他们的精彩在此刻踏上征程!在高考改革推进的历史进程下,我省高考逐步形成多元升学路径,强基计划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公费生招生计划……每一条出路背后都紧扣成长,让合适的人才找到适合的出路。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图/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陆金星

高考在改革过程中逐步走向多元化,2020年开始的强基计划便是其一。要不要报考强基计划?招录之后都学什么?适合哪些学生……近日,记者采访了首批被强基计划录取的学子,听他们以过来人身份讲述在强基班学习的初体验。

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

2020年起,实行了17年的自主招生退出舞台,迎来一个属于强基计划的新纪元。与自主招生选拔“偏才怪才”有所不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养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我省有两所高校开展了试点,即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

2020年这一届高考生,是强基计划的吃螃蟹人,耿玘琳便是其中的一个,目前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强基班。刚刚接触新生事物强基计划时,跟多数高考生情况基本一致,耿玘琳的认知并不深入,只是看到了一些相关政策。后来学校发布招生简章,各学校培养方案引起了她的兴趣,尤其是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隐约觉得可能比较适合自己的性格,跟妈妈讨论后就动了试一试的心思。

记者了解到,在强基计划培养过程中,试点高校多实行小班化、导师制,提供本硕博衔接的成才路径。以耿玘琳所在的中国海洋大学为例,采用的是“3+2+4”培养模式,即前3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科研训练;中间2年主要开展研究生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后4年为博士培养阶段,期间含有1年国际合作培养经历。强基计划只允许报考一所院校。当时正忙于高考冲刺的耿玘琳,面对这样一个新机会,起初并没有想好报考哪一所大学。但比较明确的是,妈妈不希望她离家走得太远,中国海洋大学无疑更适合。

理想与生活他选择前者

与耿玘琳的初衷基本一样,王浩然也看中衔接培养,但对专业的选择更明确。在上学期的学业测试中,他的成绩位列强基班第一,兴趣无疑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来自山西的他,高中阶段便深爱生物学科,高考成绩发布之后,王浩然提前来到青岛准备面试,特意去转了一下海大的校区。当时他在心里暗自做了决定,只要顺利通过学校面试,便会留下来就读生物科学专业。

实际上,说支持王浩然尝试一下的父亲,打心底希望他选择自动化专业,理由其实也比较简单:容易就业。等待面试结果的过程中,王浩然顺着父亲的心思,在普通批志愿填报了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填写的专业均为自动化专业。对王浩然而言,生物科学是理想,自动化则是生活。但理想和生活两者之间,他更希望坚持一下理想。值得庆幸的是,自己顺利被强基班录取,在“3+2+4”的培养模式下,可以沿着理想走得更远。

强基班的班主任是院士

强基计划有着与众不同的课程体系。耿玘琳和王浩然共同的体验是“忙”。耿玘琳告诉记者,海大强基班实行小班化。课程本身是量身定制的,课表当中有不少预制课程,排期比较满。大一上学期时,感觉跟高中生活有点像。渐渐适应了这种节奏的她,从下学期有意调整做实验时间,尽量留出周末自我休整。

让大家喜出望外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包振民,竟然就是这个强基班的班主任。记者了解到,从强基计划方案制定之初,包振民便操刀了培养方案设计,为强基班量身定制培养课程,并亲自上阵担任强基班班主任,这在海大是破天荒第一次。

“与普通班级有较大不同,强基班课程实行定制化,难度和强度也高出一截。”副班主任黄晓婷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学生的成长速度也非常快,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学生已经基本进入节奏。

只有热爱才能走得更远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本科阶段原则上不能转专业学习。作为强基计划报考的过来人,耿玘琳对强基有了更深的体会。她告诉记者,高考生必须得热爱基础学科,有不断探究基础学科的欲望,未来更愿意从事相关的职业。

“海洋科学、水产是海大特色专业,建校以来也取得了很多成果。”黄晓婷告诉记者,学院众多优质的科研机构,都可以为强基班学子提供锻炼机会。但基础学科投入时间长、成果见效慢,唯有真正感兴趣才能坚持,才能在科研路上耐得住寂寞,才能在遇到挫折时坚持下来。

“强基班学生的未来,不是规划好了一成不变,其实是一个双向的选择。”在培养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发现不感兴趣,可以转入普通本科班。与此同时,强基班也会校内选拔,吸纳有兴趣且优秀学生加入。基础学科是高楼拔地而起的地基,面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需求,考生起步就应该判断好个人兴趣,对于未来有个更清晰的职业规划。

我的高考往事

寻找当年的你,讲讲那年高考

2017年高考盲生宋速军,通过高考她让自己“变得普通”

高考是每年不变的话题,变的是高考下的那些故事!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一起追访高考故事,再听一听当年老师、学生的高考故事,见证高考带给他们的改变,透视高考背后带来的成长。这次,我们的故事主角名叫宋速军——2017年青岛考区唯一一名盲生。她当时毅然决然放弃单招升学,与普通考生一起站上高考起跑线,向着心底的坚持发起冲刺。如今,她考研即将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经历高考之后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让我变得普通”。

当年盲生姑娘成功考研

“我当然记得你!”当记者联系宋速军时,她与同学结束了聚餐,刚刚回到宿舍。距离毕业离校越来越近,类似聚会正变得密集起来。宋速军是即墨区田横人,2017年参加山东夏季高考,最终取得510分的高考成绩,被菏泽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录取。

当时参加高考的宋速军,是青岛考区唯一一名“盲生”。在高考前,宋速军申请了考试便利条件,使用的是大字版的试卷,配备了电子助视器、放大镜等,答卷时间按照规定得以延长。考点还为她单独开辟了一处考场。1998年出生的宋速军,因疾病造成了低视力,但在青岛市盲校就读期间,成绩始终名列年级前茅。2017年参加高考前,她已经被滨州医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单招,专业分别为针灸推拿、应用心理学。

从小喜欢历史的宋速军说,这都不是心目中理想的专业,且单招后没有转专业机会,这才下定决心走夏季高考的路,与众多普通学生一起高考升学。在今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当中,宋速军报考了浙江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再次与普通考生同台竞技,目前已经确定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了。

临考了才知需涂答题卡

回忆2017年高考经历,宋速军称依然历历在目。宋速军心里非常明白,对于低视力的自己而言,这是一个未知,但也是一次机会,一旦成功便能拥抱更多选择。比较有主见的她,甚至考虑了失利后的局面,大不了复读一年继续再战。

宋速军还记得,整个高考流程跟普通生一样,只是由班主任送她到考点,再经考务老师接入考场。由于是单独设置考场,整间教室只有她一名考生,以及两位高考监考老师。两位监考老师就站在教室后面,尽可能不影响她的考场发挥。为了节约考试时间,她在考场上不敢喝水,怕上厕所耽误答题速度。

高考前还有一段趣事,让宋速军至今记忆犹新。她高考申请了大字试卷,选择了较为舒服的字号,但与使用盲文试卷的考生不同,她是需要填涂答题卡的。经过临阵磨枪式的短暂练习后,第二天直接进入了高考的考场。

“通过高考让我变得普通”

高考对于宋速军来说,更多是意味着改变。她告诉记者,通过单招升学一样很好,但并不太适合当时的自己。她想更好地融入普通生活,被当做普通学生一样对待。在大学就读的四年中,她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三时,她还申请到新疆喀什支教,因疫情无奈搁置下来。

大三上学期开始准备考研,宋速军一心去更远的城市看看。但特殊教育专业招生院校不多,她自己又坚定学术硕士路线,结合自身实力圈定的院校范围自然变小,最终报考了浙江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她说,杭州也是一座很美的城市,预计6月底就可以拿到通知书了。

“高考让我变得普通了。”宋速军坦言,高考只是一段人生经历,但自己坚定走上这条路,希望通过高考找到其他可能。如今回头望向来时路,她感谢自己当时的坚持,才得到更多成长自由和个性,才有了继续追求下去的勇气。

■联系我们,说出高考故事

每一年高考到来,都牵动众人关切。半岛都市报记者镜头和笔下,也记录了太多考生、老师、家长故事。在2021年高考到来之际,《半岛都市报》开设栏目,寻访往年高考期间记者笔下的人物,寻找当年被拍摄下的温暖画面,见证每个高考个体的成长故事。如果,某一年高考当中,你恰有记忆深刻的故事,或恰好出现在《半岛都市报》上,可以拨打96663或80889347与我们联系,一起追忆高考故事,也为今年考生送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