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观察 | 京外就业成趋势 广东是毕业生“心头好”......数据告诉你名校毕业生都去哪了

2021-07-31 14:51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43706)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石冰冰 实习生 汤雨欣

  又到一年毕业季,中国名校的毕业生都去哪了?

  择一城立业,选一处安身,毕业生的流向,反映了一个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国内名校毕业生的去处,代表着我国一流人才的流向。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发布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风口财经统计了不同区域30所名校(包括23所985院校,7所211院校)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和苏州大学统计的是本科毕业生,其他高校统计的是本硕博毕业生。

  数据如下:

头部省份吸附力明显

  从30所高校毕业生的留本省比例来看,位列前三的高校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其中,位于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留粤比例近8成,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留沪比例均超过70%。复旦大学的留沪比例也达到了66.12%。

  而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留京率分别为21.9%、56.28%、52.05%,均没超过60%,远低于广东、上海。

  江苏高校,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的留苏比例分别为45.45%和57.45%,这一比例也低于广东和上海的高校。

  中西部地区,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留鄂比例分别达到25.62%和33.9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留皖比例为27.31%;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留在川、渝的比例分别为52.47%、42.9%和34.81%;西安交通大学留本省比例为39.68%。

  总体来看,湖北、重庆、安徽、四川、陕西等中西部省份,留本省比例一般在20%到50%左右。

  聚焦到山东,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生的留鲁比例分别达到55.54%和59.34%。其中,山东大学就业人数排名靠前的省份依次是:山东省、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

  留在本省比例最低的是东北地区,东北大学毕业生留本省比例仅为18.6%,而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这一比例分别为18.96%和23.86%,在30所高校中排名靠后。

广东成为“白月光”

  从30所高校毕业生的省外流向来看,北京、上海、广东仍是首选。

  在省外就业第一去处中,有12所高校毕业生的省外第一去向是广东,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最大,两所高校毕业生的留粤率分别达到21.33%和20.09%。

  浙江大学、湖南大学虽没有公布具体的省份流向,但这两所高校的省外就业第一去处也是华南地区。

  省外就业第一去向是北京的高校有4所,分别是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山东大学。浙江也是毕业生的热门首选地,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毕业生省外就业第一去向均是浙江。

  记者注意到,对于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名校来说,邻近的发达省市是毕业生省外就业的第一选择。四川为重庆大学毕业生省外就业主战场,15.6%的重庆大学毕业生流向了四川,西安为兰州大学毕业生的省外主要流向,2020年3.24%的毕业生流向西安。

  再来看省外就业第二去处,选择广东的高校有8所,选择北京的有7所,选择上海和浙江的分别有3所和2所。

  可以看到,在高校毕业生的非本省就业地中,广东吸引力仍最大。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的人才流入地,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和中西部地区;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更加青睐上海,上海的人才流入地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北京的人才流入地,主要来自东北、华北等地区。

京外就业成大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与广东对毕业生与日俱增的吸引力相比,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留京比例正逐渐下降。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高校为例,目前,北京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尚未公布,但从2013年到2019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从71.79%跌至16.07%;从2013年到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留京率从30.7%跌至21.9%。

  根据清华、北大近年来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广东、上海分别成为两所名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的第一和第二去处。受户籍因素的影响,北京虽然工作机会多,但落户门槛太高,留本地就业比例远低于广东和上海,而两所名校毕业生留京率下降,反映的真正问题正是毕业生择业选择权的扩大。

  另一方面来看,广东不仅对北京名校毕业生吸引力大,对长三角名校毕业生,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的省外第一流向、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省外第二流向均为广东。

  粤港澳大湾区内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密集,薪资高、就业机会多,这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向广东。产业创新能力较强,是广东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九市的发展的“长板”。据悉,近两年粤港澳大湾区新增国家高新企业近2万家,截至2020年底,广东全省共有5.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广东已拥有广州、深圳、东莞三个千万级人口城市,对于人才和资源的虹吸效应也在不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