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青岛2021“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公布,来看他们的模范故事

2021-09-07 20:4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374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雅琴

9月7日,2021年青岛市“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公布,共有30人成为青岛市“最美教师”,32人成为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青岛市教育局表示,希望入选教师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新成绩,作出新贡献。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虚心向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争做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更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记者也整理了其中部分教师事迹,带你认识这些教师中的好楷模。

2021年青岛市“最美教师”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青岛实验高中副校长、援藏教师张禹

倾注满腔热爱,丹心一片铸师魂

张禹现任青岛实验高中副校长,2019年接受组织选派援藏,担任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一中副校长。在23年教师生涯中,他历经物理教师、行政管理、援藏支教等多岗位历练,取得了丰硕成果。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爱,他倾注心血做好班主任工作。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陪伴孩子们早读,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好习惯。注重造就培养健全人格,为孩子们讲解为人处世之道,塑造美好“三观”,所带每一届班级均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团支部或优秀班集体,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热烈活跃、争先创优。曾经出现校学生会改选中,3/4学生干部出自他所带班级的美谈。从事行政工作后,他依然坚持一线教学,担任副校长期间还担负着班主任工作,各项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在校领导班子带领下,2015年他主持了分层选课走班、学习共同体下的小班化教学探索,为迎接2017年实施的新高考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具体落实了学校提出的新人文课程体系,探索俱乐部模式下的学生社团课程建设,趟出一条素质教育新路。他组建了声乐团、器乐团、舞蹈团,在青岛市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他主持创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升学开辟了新的渠道,无缝对接了后来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高考成绩更是连年攀升。

2019年7月1日,接受组织选派,张禹飞赴日喀则,开启了为期3年的援藏生涯。张禹被安排在桑珠孜区一中担任副校长。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每天和师生一起作息。为此还发生与学生“比赛早起”的有趣故事。他在援藏笔记里写到:“连续三天,7:00、6:00、5:30,我终于成为了学校里起得最早的人。”因为时差,日喀则的5:30相当于青岛3点多。即使冬天零下近20度的早晨,他也是一早到校。

他一学期里深入课堂听课近40节,组织老师评课、研讨。联系青岛优质学校和当地老师远程教研、集备。和学校领导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开设社团课程,培养学生兴趣,打造桑珠孜区一中教育教学新模式,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在全区举办的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多项活动中,桑珠孜区一中均抱着冠军奖杯、一等奖证书载誉归来,极大增强了学校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

青岛平度市田庄镇张舍中学教师王吉忠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勇救一家四人生命

他扎根乡村教育27年,不忘育人初心,默默耕耘奉献,给无数孩子和家庭点亮希望和梦想。他就是山东省平度市张舍中学的王吉忠老师。

王吉忠从教27年,有22年担任班主任。他每天早晨5点40分左右从家出发,6点左右到达学校,为的是多去陪伴那些住校早起的孩子们。每天晚上晚自习后,他总是到学生宿舍区再转转看看,待孩子们都入睡后,他与负责晚间值班的老师做好交接,才驾车回家,到家常常都是10点左右。披着星星上班,戴着月亮回家,学生叫他“星星老师”,他自己的孩子叫他“月亮爸爸”。他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学校的每一名干部教师。

2021年1月20日晚上10:30左右,因第二天期末考试,他比平常早一点睡了。突然,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级部主任打来微信语音电话,提醒他看群消息。因为天气原因,平度市教育和体育局发了《关于取消期末考试及学生暂停上学的紧急通知》,级部主任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进行了转发,怕老师们看不到,便语音提醒。情况特殊又紧急,王吉忠第一时间在班级微信群里进行了转发,并要求所有家长查看通知后进行回复。陆陆续续的,家长们进行了回复。

21日早晨5:15,王吉忠就起床了,看了看手机,发现还有十多名家长没有回复,他决定早点去学校。早晨大雾,高速封路,6点出发,6点40到达学校,先到教室看了看,又看了看手机,发现还有3名家长没有回复,他赶紧对照学生名单和通讯录,给家长打电话。最后,只有邓子赫家长联系不上。 “会不会有什么事儿?”凭着多年班主任的经验,王吉忠隐约有种不好的预感。

早晨7点多,王吉忠开车到达学生家,发现大门紧闭,敲门无人回应,他连忙敲开邻居的门,在邻居的帮助下到邓子赫家窗外喊话,仍无人应答。大门紧闭一时无法打开,他叫上几位邻居帮忙,合力把后门的卷帘门拉开一条间隙,王吉忠钻了进去,进到屋内,浓浓的煤烟气味扑面而来,邓子赫一家4口躺在床上没有任何反应。王吉忠沉着冷静,迅速指挥邻居开启门窗、转移病人,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当天大雾及疫情防控的特殊原因,120急救车无法短时间内到达,他决定自行驾车送学生一家去医院,并向学校领导汇报请求支援。学校校长和其他领导干部迅速驾车增援。王吉忠一行驾车在浓浓大雾中与死神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赛跑。到了医院,王吉忠跑急诊室、陪同采血、做核酸检测……一家四口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救治。上午10点左右,一家人脱离了生命危险。

2021年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青岛启元学校校长周韫轶

探求发展规律,勇担面向未来的教育使命

周韫轶,现任青岛启元学校校长,是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特级教师。作为区域卓越校长的代表,她精准把握学校发展取向,不断进行学校管理的路径创新,带领的学校均呈现良好办学效益。

周韫轶2011年任职青岛大名路小学,短短几年带领大名路小学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校弱校,发展成“小学校办大教育”的具有一定辨识度,广泛美誉度的点校名校。她确立了“纳”文化的办学理念,包容并接纳学生差异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首创“微学期”,集中在“五一”和“十一”之后一周开展项目式学习;并形成学校STEM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2020年8月,周韫轶调任青岛启元学校,思辨当下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堵点问题,树立“全程质量观”和“全面发展观”的育人理念,确定“九年一贯制办学一体化实践研究”为未来几年学校办学的主攻方向,按流程全域实施“价值定位→理念认同→结构变革→机制建设→体系架构→全面推进”的学校教育教学创新行动。

她确定“扁平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设立“级部+事业部”的双部管理模式。将学生“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接受高中教育和未来更好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做育人目标的清晰描述,将学生未来发展的应然状态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将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有机结合,建构了启元学生的成长模型。统筹编制《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重构学校课程为“成长+”课程体系。

无论是青岛大名路小学的异军突起,还是青岛启元学校的高位战略布局,周韫轶的发展一直与学校同频共振。她还是从课堂里走出的校长,目前仍任教一线。目前“学生惩戒的实践研究”、“赋权家长的边界设定”、“基于大数据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建设”、“九年一贯制办学一体化的实践研究”都将成为她持久不竭的改革创新领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周韫轶将心安顿在教育,在道与术,行与知中把握校长的角色张力,探求学校的发展规律,自然承担一份朝向未来的教育使命。

青岛朝城路小学校长邓晓红

教育有“度”,育人无声

从南京路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到学校的教务主任,从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到贵州路小学校长,再到市实验小学校长,直至今天的朝城路小学校长,邓晓红经历了多次角色的转换,也面对过不同教育背景的考验,她把每一次转变都当做一次历练,每一场考验都当做一次起航,不断在改变中前行,在不变中坚守,以行动践行着教育的追求,以真诚书写着教育的情怀。

2008年,邓晓红被任命为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她站在实验小学的高点上,立足教育本质,拓展教育的广度,找到新的生长点——适切教育。课堂内外两手抓,使学校收获了全国科研先进单位、全国教研示范校、全国艺术教育示范校,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改示范基地等荣誉。

2017年7月,邓晓红主动请缨,调至青岛朝城路小学。这是一所默默无闻的社区小学,位于老城区,发展基础、师资配备、生源状况都与市实验小学存在巨大差异。如何让所谓的薄弱学校也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获得有尊严的教育,是她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经过深入的调研、研讨之后,邓晓红提出了以“德润”为魂,以“适切”为骨的指导思想,确立“润德启智、适切发展”的办学方向。并在她的领导下,学校开发了四个层级的适切课程,包括基础课程、特质课程、特长课程和特需课程。其中的特质课程就是专门为切合朝城学生特质、学生特点而制定的,重在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些课程的构建,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和选择,孩子们在各种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中,触动兴趣的开关,促使其发现自身的潜能,确定未来的目标,最终实现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此外,邓晓红发现这个学校60%的学生为新市民子女,一小部分家庭甚至还挣扎在温饱线上,连陪伴孩子都是一件“奢侈”的事……孩子们的情况,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邓晓红在学校组织开展“教师妈妈访千家”的全员家访活动,每周四安排老师们走进学生的家庭,这项活动持续至今,每周都给孩子们带来了雀跃和期待,还有无微不至的温暖呵护。

三年多的时间,朝城路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有“度”,育人无声,为实现自己更为高远的教育梦想,邓晓红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