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网课、夯实素养、个人志趣……第三届新高考生,见证变化与坚守!

2022-06-07 10:5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394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高考注定是一场难忘的经历。今年,全国有1193万人报名高考,而青岛也有43145人迎接高考。依然是“3+3”夏季高考模式,等级考“6选3”、“专业+高校”等也不再陌生,但主角却是新一届学子,也是新高考的第三届,经历了不一样的三年,在高考视角下是对成长特殊的注解。跨过了疫情的两次居家网课考验,走过紧张焦虑而自律奋斗,见证和经历着改革带来的不同。如今,在高中三年积累的成长中,他们正式去寻找属于青春的意义。

【特殊的一届】

疫情下经历两次网课

高中三年见证自律和自信

高考是属于青春的故事,更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对于这一届高考学子而言,也似乎有着更多的意义和感悟。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人,比2021年增加了115万,再创历史新高。具体到青岛夏季高考而言,今年共有43145名考生,比2021年增加6055人,比2020年增加6143人,而梳理近五年高考报名人数,高考报名人数首破4万。

今年这一届莘莘高考学子,在网上被称为特殊的一届。疫情防控、日常测温、核酸检测、佩戴口罩……似乎陪伴高中三年的时光,既见证着他们的成长故事,也看得到他们对于梦想的坚持。这段属于成长的三年记忆中,居家网课留下深刻的印记。临近高考不足一周时,伴着高考氛围愈加浓厚,高考生丝毫不敢松懈,一面按部就班复习保持手感,一面期待着正式走进考场。

“就这一届高考生来说,他们经历了两次居家网课,既是经历也是一种磨砺,有过焦虑也收获成长。”这是一位高三老师很深的感触。他告诉记者,第一次网课恰逢高一,因突如其来学生有些懵懂,甚至还有一丝丝的焦虑,对于老师来说也会如此,一步一步陪伴着度过了考验。第二次居家网课则在高三,距离高考已经不足百天,师生的着急也写在脸上。好在有了第一次的前车之鉴,第二次网课变得顺畅许多,学生的网课自律性更强,与老师的线上沟通更多了。

自律无疑是网课的一道大题。有学生回忆那段时光说,第一次网课时还不成熟,从线下课堂转到线上来学习,过程中甚至需要父母来监督。有学生在进行网课时,妈妈就安静地坐在床边,跟着孩子一起上网课,生怕网课期间开小差。但随着高考的临近,以及学生网课下的成长,这种现象也不断得到改善,不再需要家长盯着,跟老师的交流更多了,自然网课效率也提升了。有学校学生分享说,“那时候流行一个词叫‘卷’。我们说读书破万‘卷’,督促自己多学一点,就能从竞争中突出出来。”

在多位高三老师看来,网课给师生带来诸多考验,潜移默化的成长也不能忽视。正是在疫情防控的日子里,在进行居家网课的时间当中,有的学生更加明晰选科方向,坚定了未来从医的信念。有的学生坦言在自律方面得到成长,也逐渐熟悉这种新的上课方式,“因为疫情,高中三年显得有些短暂,与同学相处的时间缩短了,同窗读书的日子却变得珍贵,更加珍惜。”也有学生觉得,那段日子提升了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人生从无完美,也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使它拥有了如此的价值,缺憾也并非一无是处。”

【见证的变化】

教与学贯穿核心素养

师生在三年当中共同成长

从近年高考命题趋势看,试题的知识面广,阅读量比较大,情境性比较强,聚焦“核心素养”掷地有声。这届高考生从高一走到高三,青岛六十七中姜祖光未缺席。他告诉记者,就这一届师生来说,完全在新教材下成长,是彼此共成长的过程。“之前新课标使用着老教材,他们用与新课标吻合的教材。对于老师和学生,都算得上一场成长和考验。”新课标突出了核心素养,聚焦于学生的思辨能力,都在新教材得到集中体现,也为后来者指引了教与学的方向。

“以语文学科新教材为例,每一课都有学习提示,单元之后紧跟着学习任务,体现出重视知识运用,引导进行综合实践的特色,这就暗含核心素养的考查。”如果继续沿老模式教与学,从一开始不太重视学习任务,就有可能让学生吃了亏,反过头追赶也更加耗时、吃力。“其实,在正式使用新教材之前,我们都经过长时间培训,在专家指导下吃透编写意图,也积累了一定的认知。”落实到具体的日常教学,则要教学相长的实践过程,进而更加明晰其中意味,对教师而言也就是成长的过程,不能再局限于课本,更加重视知识的关联性。

“这一届从高一成长起来的孩子,只有课程标准没有了考试大纲,老师讲解知识的程度不一样了。”青岛六十八中高三老师童云飞说,知识可能还是原来的知识,但能力水平的要求提高了。在此之前,学生只要掌握了知识即可,将范围内的知识吃透就行。但这些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知识之外,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提升阅读能力、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要求也会一直贯穿下去。“比如生物科目的遗传工程知识,原来多数都是基础的操作题目,也属于比较容易得分的板块,现在却成了比较难的生物题目。课本上的知识显得有些浅,要求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与应用现实应用对接起来。”

“原来学生就是掌握知识,现在要学会运用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课题实践也就跟了上来。”童云飞说,这给高中教学带来了变化。学生成长的三年,也是老师成长的三年。“原来靠经验足够解决很多问题,如今老师就要不断地集备,多人一起来完成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扩大学生知识面。”据介绍,他们现在每周一次集备,每月一次大集备,随时进行教学组的集备。与此同时,各类实践活动更要加入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三年当中真正地触摸知识,在感知当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高考改革带来选课走班,对高中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新教材的一些课后题目,也跟实践活动有一定关联,引导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成长。”青岛二中一位高三老师认为,其实,这些都是从未来发展角度考虑,为孩子做起更为长远的打算。“现在的学生不只是学会学习,更是社会的的一分子,应该有时代的责任和担当,学校也为此提供了更多机会,提供创新活动平台,让学有余力的参与其中;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高中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聚焦于核心素养,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家长向“早”看齐

科学生涯规划正走在路上

等级考从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算下来共计有20种选考组合,与个人志趣、专业选择相关联。在童云飞的三年记忆中,学生有处于迷茫的时候,也在三年中日渐成熟。“选科一般在高一下学期到高二上学期进行。这一届的很多学生和家长,从高一入学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不断地咨询选科,提前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当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即便可能还算不上成熟。学校也会安排选科指导,不断强化家长和学生的了解。他觉得,这一届家庭生涯规划意识在逐步增强,认知程度也不断地加深。

童云飞也看到过一些孩子的纠结,“有的孩子可能只看重兴趣,忽视学习能力和高考特点。也会有人只看成绩,却对自身特质、兴趣把握不全面。”有学生确定选科一段时间后,感觉比较吃力又选择放弃。甚至有极个别学生,因为选科想得不够明白,临近高三又打算调整选科。其实,选科也考验智慧。“高一全学科学习打底,在高二时进行调整还来得及。如果等到升入高三再计划调整,肯定需要学生全力追赶。”不过,这也是高中生成长的过程,选科有变化和调整也正常,毕竟一开始无法完全吃透自身,循序渐进当中才更了解自己。

“高考改革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个性发展、多元升学导向下,更多地提前了对未来的思考。”在陪伴学生成长的日子里,与学生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姜祖光也明显感觉家长“越来越厉害”,谈起未来的选科、专业头头是道,帮孩子做学科规划、专业了解,一起读高中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王萌说,团队围绕生涯规划曾做过一项调研。结论显示,无论是从家庭角度,还是具体到学生身上,正越来越重视生涯规划。且与70后、80后截然不同的是,00后的一代人做人生选择,最优先考虑的是个人志趣,第二位是发展前景,其次才是收入高低、就业难易。父母的关注点也发生变化,更加支持孩子追求人生价值,寻找自己的满足感、幸福感。

诚然,变化正循序渐进地发生,却依然还有一段长路要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之后,明显强调了学生的选择权,也传递着人尽其才的信号。”王萌说,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探索和选择,极大可能地关联未来成长方向。对于生涯规划的愈加重视,是令人欣喜且值得关注的变化。但不可忽视的是,现状依然存在功利化的现象,将生涯规划等同于选科或志愿填报,未能从终身发展角度长远考量,忽视生涯规划对青少年树立理想信念、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憧憬和设计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意义。

【看到的趋势】

高中与高校互动衔接

“特色”的趋势日渐明显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很多老师看到的一点是,高中和高校联系越来越密切,“特色”俩字也变得更加明显。“高校与高中之间的互动衔接,已经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青岛二中高三级部相关负责人认为,这种互动涉及专业、课程等方方面面,比如邀请大学教授和研究生深入校园,成为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老师,加深对于专业和未来的理解,一起为学生三年的成长护航。童云飞也有一样的感受,高中和高校都在走特色路线,传递出了彼此衔接的信号,也是一种在资源上的共享。“这种衔接增进彼此的了解。高中是在为大学输送人才,也根据大学方向明确着自身方向,而大学也走进高中了解学生需求,在专业和师资上进行综合考量。无论如何,最终受益的肯定都是学生。”

与此同时,在这场高考的改革当中,高校也在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山东大学为例,加速本科专业优化,推动专业“瘦身强体”,近年来停招多个弱势老化专业,集中资源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和特色专业。同时,加快布局战略新兴领域和未来尖端领域专业,增设了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生物医学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新看点。“从高校招生专业的角度来讲,高校确实加快了改革步伐,更多地突出自身的特色。”青岛农业大学招办主任张照辉说,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近年来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围绕乡村振兴、智慧农业等战略,停招了一些不占优势的热门专业,增加了草坪科学与工程等一批特色专业,推进学校“新农科”的建设。“停招专业多不是优势专业,虽然热门也要忍痛割爱。”此前,青岛农业大学有82个本科招生专业,在专业的更迭与优化当中,截至今年已经优化到68个,预计到2025年优化至65个,优化力度之大显而易见,特色也愈加地鲜明起来。

对于这一届高考生来说,专业革新提供尝鲜机会,更贴近着时代的需求,科学、长远地规划未来,不必盲目地去挤传统热门。据了解,此前,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1961个专业点、撤销804个专业点,31种新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中,驻鲁高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05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15个,不乏生物医药数据科学、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型专业,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民生急需,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手记】

高考形式变化,不改育人初心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有的人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也有人在高考中黯然神伤。但在高考综合改革进程及时代发展中,高考并不一定就定格了学生的人生,为理想拼搏奋斗的过程与成绩同样重要。经历变革而不断地贴近时代,高考的内涵似乎更加丰盈,但不变的是选拔人才的初心,不变的是聚焦成长的过程。高中三年不断收获知识,也为目标不懈努力和奋斗,就是那个最精彩的自己。

归根结底,高考还是一场选拔性考试,选拔合适人才的初心不会改变。应该说,“选择”这个词也贯穿于成长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之后,学生的专业选择变得更加精准,对学生的长远规划能力、专业了解程度以及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除了关注成绩,也要关注兴趣和专业志向,以实现个性特长的发挥。王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分享说,家庭和学生也应该意识到,不能把生涯规划走向功利化,或简单等同于选科、志愿填报。生涯规划的价值是让孩子拥有把握人生的意识,有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调整适应的能力。

围绕高考生的故事必然会继续,围绕成长的努力也在继续。目前,青岛正全力推进生涯规划教育,下探至初中甚至小学开设课程,还成立了生涯发展指导专业委员会,吸纳高校专家、中小学教师、能工巧匠、行家里手,形成了家校社协同的团队,开发更多资源为学生赋能,也缩小生涯规划的发展不均衡现象,让学生拥有选择的能力,享有选择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