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摄影景观》:一部中国当代摄影前世今生录,填补中国当代摄影史空白

2022-08-16 13:5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6276) 扫描到手机

近日,身兼摄影史家、策展人、摄影家等多重身份的复旦大学教授顾铮,近日推出新书《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本书历经多年沉淀、打磨,不仅是顾铮教授对中国当代摄影三十余年观察、研究之大成,更是中国当代摄影史书写的一个新篇章,它的出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当下的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样本”(晋永权语)。本书得到巫鸿、陈传兴、陈丹青、郭力昕、李公明、杨小彦、刘树勇、晋永权等多位老师的一致推荐。诚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在推荐语中所言,这本书“既是一部中国当代摄影的前世今生录,也是摄影中的当代中国的精神切片”。

早在20世纪初,郎静山、庄学本等一代中国摄影人便开始了对摄影现代性的追寻,而这种集体努力因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直到1980年代,随着“四月影会”“陕西群体”“北河盟”等民间摄影团体的涌现,中国摄影未完成的现代转型才得以重新启动。

自1980年代起,四十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何种探索?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对此做了一次重要的梳理,全书分为“现象”和“个案”两个部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回顾过往四十年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历程。

“现象”部分细致剖析纪实摄影、肖像摄影、都市摄影等摄影类型的发展,敏锐把握摄影在呈现都市景观、身体、家族记忆等议题上的特质与尝试。在“个案”部分,顾铮则选取了不同风格、时期的13位摄影家,既包括当代纪实摄影坐标式人物侯登科、长期关注国人群像的刘铮,也有挪用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自我的洪磊、在地志异的汪远强等,从创作经历和代表作入手,呈现出多样且生动的摄影实践。

正如李公明所言,在本书中,“现象”是风势、是浪潮,是一个时代的光影记录,为给读者提供了测风观浪的瞄准器与检测仪;“个案”是在个体心灵感受与镜头朝向之间的文本细读,是对摄影家如何融入历史的精准记录和评述。

弄潮者与同道人

“从1980 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作为摄影者还是作为摄影书写者,自忖介入中国当代摄影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顾铮在此书序言开篇便提到自己与中国当代摄影的密切关系。

顾铮集摄影史家、批评家、策展人、摄影家多重身份于一身,本身就是中国当代摄影“现象”中的弄潮者、“个案”中的同道人。

1980年代中后期,作为“北河盟”的成员,顾铮以拍摄者的身份开始了自觉地纪实摄影实践,运用超广角镜头进行街头抓拍。1998年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毕业并获得学术博士学位后,走上了摄影史研究、批评与策展的道路,不仅获得了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沙飞摄影奖学术奖,担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等多个重要奖项的评委,还策划了包括第一届亚洲摄影双年展在内的多个展览。

更值得一提的是,顾铮不仅多年来活跃于摄影界,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而且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先后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德国海德堡大学访学、客座,著有《世界摄影史》,能够将中国当代摄影放置于全球摄影的坐标中加以讨论。在书中第十二章讨论刘铮与姜健的摄影实践时,以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为参照对象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摄影家如何吸取、处理他人的风格影响,再以自己的方式呈现中国社会的具体面貌。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是目前关于新时期中国当代摄影极有意义的一本研究专著,无疑是一次填补空白式的重要实践。”(杨小彦)

“这本书是引领读者进入这片领域的绝好导引。”(李公明)

“为当下的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样本。”(晋永权)

回顾中国当代摄影史发展并集结出版,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要求作者既要有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又要对摄影史内部的具体实践及创作者有长期深入的观察,还要能够敏锐捕捉摄影发展趋势,反思摄影生态变化。因此在《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即将出版之时,多位摄影界、艺术界的学者都对此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此书能够开启中国当代摄影史书写的新篇章,引发更多的关注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