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潇湉书城分享新作《冷湖上的拥抱》

2022-08-22 19:0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843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8月21日下午,青岛作家于潇湉携新书《冷湖上的拥抱》做客青岛书城,做了题为“遥远故事的触角”主题分享,为现场大小书友们讲述了自己创作背后的故事,并与嘉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姚磊,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徐妍展开对谈,从宏大叙事写作,到童书阅读中的主题性阅读等方面,嘉宾们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并就语文学习、作文写作等孩子和家长关心的话题进行了现场交流。

作为一部宏大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冷湖上的拥抱》在“精神传承”与“少年成长”永恒的文学母题下,涵盖英雄主义、科学精神、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多个主题和思想,是新时代青少年了解中国工业,接受“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分享会现场,于潇湉首先讲述了《冷湖上的拥抱》这本书的创作初衷,“写《冷湖上的拥抱》这本书,源于我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的一篇关于柴达木油田的报道,里边提到油田上的孩子大部分过着和父母分离的生活,像是另一种形式的留守儿童。而他们仅仅能在父母交接班时,享受到一个仓促的拥抱。当时这个细节像打火石一样,给我心里打着了一簇火苗。后来我搜索了青海油田的地况地貌,那种原始粗犷的地理风貌,还有青海油田上在现代人看来又艰苦又原始的生活,非常吸引我。”

作为一个成长在城市里的作家,于潇湉对于“遥远”的素材都格外有兴趣。“这种遥远,是一种能够脱离自身生活常规的、能打开全部感官的吸引力。因此我在2019年出版了那本写‘蛟龙号’下潜的书,写完之后我发现,那种对遥远的呼唤仍没有平息,这时我又想起《中国青年报》上的那篇报道,把写下一本书的目光投向了那里。”

于是,于潇湉决定重走当年的石油勘探开采之路,重温第一代石油人牺牲奉献的奋斗故事,感受几代石油人默默无闻背后的荣光与坚定不移的信念……2021年春天,于潇湉到青海油田采访,“那种从新闻里得来的二手感受,远不如在现场的冲击力大。站在海拔3000多米的油井前,石油工人们在那里举行了一个对党宣誓的活动,当时我感觉自己的热血在往脸上涌。远处的背景是昆仑山,呼呼的大风,把宣誓的声音刮得时断时续,当时我就想,一辈子都在城市里,被现代分工细致的社会所喂养,坐在家里,你几乎无法想象,有这么一群人,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开采石油。又有几个开车的人,几个坐车的孩子知道或者想过,石油是怎样开采的?又有几个人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知道是谁在付出?”

“我们经常看到成人的付出,那么孩子呢?”于潇湉认为不能忽略工业人家庭中的孩子们,“我来到油田附属中学,采访了几个孩子。我发现父母的缺失给孩子造成的影响特别大,有一个孩子甚至在我采访时一直在哭,说她思念爷爷,被爸爸妈妈忽略。”于潇湉意识到,这也是以新时代少年的视角看中国工业史,“少年的心灵成长也巧妙地与之交融。几代人的奋斗故事,既传递出一种奋斗精神,更传递出一种国家进步感。”为此,于潇湉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采访工作,多次前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井——青海的狮20井,体验一名石油人的生活,采访石油人的生活轨迹、心灵历程。于潇湉就采访经历与读者们进行了分享。

采访中,于潇湉看到石油工人因为不能照顾儿女也都充满内疚,“老袁的形象就是真实的,他哭泣的视频在油田广为流传。”她也认识到,油田几代人中间是有断裂的,“这种断裂,让他们谁都没法了解对方,而是活在自己的鸿沟里。”采访后,于潇湉坚定了一个信念,自己不仅仅是想写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是想让作品里有一种情感的黏着度,能去尽力弥合这样的裂缝,能让不了解变了解,让背后的默默奉献走到前台。”

写作《冷湖上的拥抱》这本书,于潇湉试图通过几代人的石油故事,既传递出一种奋斗精神,更传递出一种国家进步感。“我想,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中的故事,永远是值得书写的。”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于潇湉见证了国家的强大,生活稳定富足,“我的身上没有太多伤痕,对于历史也知之甚少。我很骄傲地看到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幸福,更感受到在强大祖国怀抱中的自豪。但他们永远不该忘记历史,不该忘记是谁的汗和谁的血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于潇湉表示。

“这本书的书写,看似只是写了石油工人们的故事,实际上,是我个人一次对历史、对时代的回望。我也通过这次书写,填补了自己生活和知识上的盲区,完成了自己的又一个成长。”在写作《深蓝色的七千米》时,于潇湉发现自己非常喜欢钻研特殊职业背后的科技原理。在这本书中,她尽可能地学习石油知识,“虽然有时写的科普比较硬,但我觉得知识的补足对于孩子是有益处的。”

活动现场,于潇湉分享了自己对阅读及文学创作的理解,并对孩子们的作文写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于潇湉看来,写作是一场没有考试的自习,过程会枯燥,会比较难;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可以博览可以精读,不要给自己设限。她介绍自己读书通常读三遍以上,第一遍的时候读懂故事,第二遍挑自己喜欢的角色,读懂角色;第三遍变身作家思维,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针对孩子们写作文的方法、技巧的提问,于潇湉认为,写作视野要开阔,要勇于跳出写作的舒适区,写故事要从情感上打动人。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姚磊总编辑介绍了自己对孩子阅读的经验。她建议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把故事最精彩的部分讲给他听,当你发现他很想读,那就带着他读;但如果发现孩子没有兴趣,千万不要强迫他读。因为阅读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如果让他有强迫感,就没有意义了。其次,阅读过程中,以孩子的兴趣感为主,遇到读不懂的可以让他放下,以后再读。”

评论家徐妍教授认为于潇湉这本书题材选择好,有新的意义,主题是第三代石油人向第二代石油人,特别是向第一代石油人的致敬;石油人可以概括为一种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是建构在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之上的英雄主义,爷爷孟青山是阳刚的、伟岸的、富有情怀的。这种精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有所弱化。这本书的主题是精神,英雄需要重新建立。其次,人物的刻画,“青山”“海云”两代人的形象,书中用文学的手法讲父辈、祖辈的故事,孩子们可以从这本书中学习人物的塑造。再次,跳出儿童视角,引导大小读者对资源保护的关注,她认为这也是冷湖的意义所在。

“我仍然喜欢那些遥远的地方,遥远的故事,它们永远伸展着触角。我的文字,有着许多的不足,但正是因为这些不足,促使我一次又一次启程,去寻找更好的文学,遇见更好的自己。”活动最后,于潇湉如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