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丨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大学》?
□杨鹏
《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唐代韩愈、李翱发现《大学》的重要性。北宋时司马光、程颢、程颐推崇《大学》。司马光编撰《大学广义》,这是《大学》独立成书的开始。南宋思想家朱熹撰《大学章句》,将《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从此进入朱熹儒学新经典序列。
《大学》的作者是谁,尚无定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礼记》自孔氏。”即《礼记》的内容来自孔门。班固《汉书》记载,公元前一百多年前,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的一段墙壁时,发现了《礼记》《古文尚书》《论语》《孝经》等典籍。班固认为,这些典籍由孔子门生所撰,“七十子之徒所论”。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将《大学》文字分为“经”与“传”两部分,认为“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可惜朱熹没有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出处证据。我们现在读到的《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在公元80年前后重新编注的版本。
1315年,元仁宗恢复科举,开科取士,指定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唯一的考试教材,明清两朝延续这一传统。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在近600年的时间中,《大学》作为官方科举考试规定教材之一,深刻塑造了中国读书人的精神特征。
《大学》是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它有现代价值吗?如果有,是什么?《大学》有未来的价值吗?如果有,又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大学》,我发现了贯穿《大学》始终的一个思维方法,我把这个思维方法概括“四个秩序的统一”。这种“四个秩序的统一”的思维方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价值。
第一个秩序是“天理秩序”。《大学》中虽然没有用到“天理”这个概念,但讲的是天理的内容。《大学》用“道”“大道”“上帝”“天命”等终极的、最高的概念,来指称支配万物及人事的神圣力量和秩序,它的思想内涵就是宋明理学特别强调的“天理”的内涵。
“天理”即上天之理,上天的神圣法则,这是中国先秦思想史的重要概念,与天道概念的内涵大体相同。“天理”概念起于道家《庄子》之中,《韩非子》中引用,以后西汉《礼记》及董仲舒《春秋繁露》更充分运用。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等思想家进一步把“天理”提升和强化为儒家理学最高概念,逐渐用以取代传统“天道”概念的位置。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道者,天理之当然。”道乃天理的自然表现。
《大学》认为,上天神圣的法则赋予天地万物以秩序,这种秩序是神圣的、至善的秩序,有益于万物维系和生命生长。认识上天的神圣法则,洞悉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以顺应善的秩序为目标,去建立人生的秩序,将人生自我管理和国家社会管理置于善之秩序的基础之上,实现顺乎天理的人生,顺乎天理的社会。
第二个秩序是“格物秩序”。《大学》中强调“致知在格物”,认知来源于“格物”。朱熹把“格物”解释为认识万物之理,即认识万物的自然法则。万物有一定的自然法则,理解和顺应这种自然法则,是德性标准得以建立的准则。天理在自然法中,天理的神圣秩序表现在客观的自然秩序之中,这是人建立明德秩序的依据。
第三个秩序是“明德秩序”。《大学》强调要“明明德”,人要认识和彰明自己内在的光明之德。这个光明之德并非人主观意愿的产物,而是人顺应万物自然秩序的产物。明德秩序来自万物自然秩序,万物自然秩序来自天理秩序,天理秩序是自然秩序之源,也是人的明德秩序之源。或者说,天理秩序在自然界之中,也在人性之中,是自然界和人性深层秩序的根源。
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确说明了“天理”与“德性”的源流关系:“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的德性,就是要化天理法则为正义之行。天理闪耀在人性之中,“明德”即内在于人的“天理”。
哈佛大学著名的中国哲学教授普鸣(Michael Puett),开了一门名为“中国古代伦理与政治理论”的课程,是哈佛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三门大课之一。我曾问过他一个问题:“对比西方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你最重视的特征是什么?”他回答:“修身。”我再问:“你如何理解修身?”他说:“人是一个有待完美的对象。人不完美,但可以通过修身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命运。”
不同文明的眼光,容易迅速识别出对方文明的特征。普鸣教授所关注的“修身”这个特征,在《大学》中有最为充分的表现。“修身”的目的,就是建立内在的“明德秩序”。
以上三个秩序,天理、格物、明德,可以简化为,德性在自然法中,自然法在天理中。
第四个秩序是“人事秩序”。人事秩序,指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大学》认为,人与人的外在秩序,由人内在的明德秩序所决定。有什么样德性的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事秩序。人事秩序是人的明德秩序在社会关系上的表现。
人事秩序与明德秩序相统一,明德秩序与格物秩序相统一,天理秩序则是所有秩序的源头,也是所有秩序的统一点。这四个秩序的位序不同。人事秩序从属于明德秩序,明德秩序从属于格物秩序,格物秩序从属于天理秩序。同一个天理,运行在万物中,运行在人性中,运行在人事关系中。
这四组关系可简化为:人事在德性中,德性在自然法中,自然法在天理中。
《大学》的论述以明德秩序和人事秩序为主,但强调明德秩序和人事秩序必须与格物秩序统一,一切秩序都必须与天理秩序统一。《大学》认为四个秩序的内在统一,是人生成功的条件,是国家成功的前提,是天下繁荣太平的基础。
《大学》是一部实现生命天人合一的教程。《大学》教导人们通过认识天理,化天理为德性,与天理合一,成为天理在人间的人格化存在。
《大学》是一部人与自然合一的教程。《大学》看到了人的德性方面的格物秩序基础,将人的德性坚守置于自然法则之上。
《大学》是一部个人修身的教程。《大学》看到了德性与成功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提出了打磨自己天理之性的具体办法,展示了修炼自己光明之德的具体路径。
《大学》是一部社会治理学的教程。《大学》认为,社会由人组成,有美好的人才会有美好的社会。美好的社会关系,建立在社会各阶层成员共有的美好德性上。《大学》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分阶层,人人皆有修身之义务,人人不断自我完善,这是构建美好社会的前提。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人”指贵族,“大人之学也”即大人的学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贵族领导力学。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还说,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治理国家的学问。按照我前面对《大学》思想的总结,所谓大人之学,内容就是“四个秩序统一的思想结构”。
我们一起逐章逐句学习,从字里行间把“四个秩序统一”的思维细致梳理出来。通过十二讲的研学,唤醒“四个秩序统一”的思维习惯,掌握《大学》“大人之学”的思考。
研学《大学》还有一个益处。《大学》文字简洁优美,许多段落值得背诵,这对提升我们的中文表达能力十分有益。
《尚书》上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上天并不按血亲偏爱谁,只辅助有德之人。修德以配天,敬天以爱人,这是周人战胜商朝的经验总结,也是周王朝的立国原则,背后有深层的天人关系的洞见。
《大学》引《诗经》诗句如下:“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性中的天理,如同珍贵的象牙、玉石等原材料,经过人用心地打磨,才能释放出璀璨的光泽,成就光明的生命,成就光明的业绩,成就光明美好的社会。
《大学》的学习,就是我们共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我们共同打磨自己光明之本性,共同打磨出我们内在天理之光,明德之光,生命之光。
《杨鹏解读<大学>》
杨鹏 著
青豆书坊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