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人物历史,发现民众的声音——历史学家王笛新作《历史的微声》出版

2022-09-29 08:5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639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历史学家王笛多年来提倡“民众史观”“日常史观”,他认为,民众是历史、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因此,他注重研究普通民众及其日常生活,从中发现民众生活的活力、智慧和价值。他认为,只有倾听民众的声音,才能写出一个平衡的历史。无数历史的微声交汇在一起,就可以变成雄伟的交响乐。同时,他注重田野考察,发现民众生活的真实面相和普通民众的声音和诉求,于2021年10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那间街角的茶铺》,反响良好。时隔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2年10月又推出了王笛的新书《历史的微声》。

王笛是国内新文化史、微观史研究和创作领域的领军学者。《历史的微声》,体现了王笛对新文化史、微观史从接触到深入研究直到创作的过程,传达出他的民众史观。王笛认为,新文化史的取向在中国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新文化史的“新”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对象重心的转移,即从英雄人物到普通人;二是研究方法的改变,强调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类学的影响。微观史的研究,是目光从上层转移到下层,由中心转移到边缘,把普通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使我们看到了英雄或者精英之外的小人物的历史。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就是对书的评论,展示了王笛近四十年的读史观察,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史,就此可以窥见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发现“历史的微声”,也就是去倾听民众的真实声音。文化批评家佳亚特里·斯皮瓦克有一句名言,即“普通民众能说话吗(Can the subaltern speak)?”这里实际指的是普通民众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普通民众的声音不是被扭曲就是被遗忘。但历史学家拉纳吉特·古哈表示,庶民一定要而且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这种声音可能是微弱的,即他所说的“历史的微声”(small voice of history)。王笛认为,整体史的本质是,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人是整体完全可以忽视的东西。历史研究应该有一个史学观的转变,就是从国家叙事到民众叙事的转变。不能当沉默的大多数,必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微弱的。

本书收入了王笛在中英文学术杂志以及大众媒体上发表的书评,其中在权威刊物《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亚洲研究季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中国历史学前沿》(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中国历史评论》(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等发表的英文书评,皆是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本书是王笛读书评论的第一次结集,细读罗威廉《救世》《红雨》、卡洛·金斯堡《奶酪与蛆虫》、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史景迁《王氏之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史学名著,思考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思索人类是否会再度经受挫折。王笛认为,人类发展到今天,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充分地利用人类的创造,通过合作来得到人类最新的科技和文明的成果。本书第一部分“读书就是自我塑造”和最后一部分“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是专门为本书所写,尚未在其他任何地方发表过。“读书就是自我塑造”,从中我们可以进入到学者王笛的阅读和精神世界。“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表达了王笛对历史的思考,读来很有冲击力。

书中评述了海登·怀特、罗伯特·达恩顿、费正清、史景迁、孔飞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罗威廉、林·亨特、哈耶克、卡尔·波普尔等西方学者的思想和代表性著作,并且作者为本书绘制了十九幅人物插图,传达出这些杰出学者的神韵和思想的力量。作者认为,如果教育服从,不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就会在人种进化中落后。一个老师不需要给学生树立他的权威,而是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可造之才。

王笛接受了中国和西方两种学术体系的训练,因此他回望中国近代史以及看待世界历和人类史时,带有一种比较的、深邃的眼光,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他阅读广博,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到文学,这使得他的行文丰富而又好看。英雄史观和民众史观的区别是什么,怎样看待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怎样看待人类的文明史,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问题,作者提供了自己新颖的、极有价值的史料考证和见解。

王笛探讨了读书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联系,分享了自己成为学者的方法,那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并且认为,审视自己是否还有学术创造力的量度之一,就是看是否对新书还保持着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作者还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回答了”没有时间读书”这样一个大家都面临的问题。本书的写作深入浅出,即有独到的理论、方法和分析,又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通俗流畅的文字,扎实、耐读而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