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科技小院”落户自家 让莱西小伙从家乡田间追随到了象牙塔

2022-09-29 20:4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381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

9月28日,在自家农场的玉米地里,1999年出生的莱西小伙于泉抱着几棒即将成熟的玉米一脸灿烂,当日,他和他的研究生导师陈延玲在这里观察测量玉米生长情况,并讨论着出现的问题和来年可能的改进方案。

于泉在玉米地中测量植株间距。

早在2020年,由于疫情未能返回位于菏泽学校的大二学生于泉,怎么也没想到青岛农业大学的玉米科技小院会“落户”在自家的农场,更没想到这个“机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2020年暑期,正值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延玲副教授带着研究生把科技小院建在于泉家的家庭农场,玉米追肥时期,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此时的玉米已长到两米多高,田间蚊虫特别多,但是陈教授和研究生不得不穿梭于闷热的田间进行追肥,期间除了要遭受蚊虫的叮咬,还要忍受玉米叶子齿状边缘划过手臂和脸颊如针刺般的疼痛,而部分实验田的开辟和管理也让师生们每日忙碌不已。

因疫情在家学习的于泉,课余本可以坐在农场的空调间里悠闲玩耍,却由于好奇科技小院的工作,天天跟陈教授师生一起干活,全程跟随一起在试验田中追肥,晚上还与他的父亲和他二伯一起听陈教授讲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师生们一起开展科技小院的试验与技术培训。

陈延玲教授带于泉在田间考察。

看着陈教授带着几名研究生整日“泡”在田里,于泉有些震撼,一是这种玉米种植方式和教学模式是她没见过的,二是一直以来家中二伯和爸爸经营的农场多年来播种随机器、施肥靠扬撒,各种管理都比较粗放和松散,陈教授他们的研究和指导让他知道了原来种玉米还有这么多讲究,也让他首次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了玉米的生长管理,经过小院的不懈工作,这两年来,家中农场玉米选种等方面有了不少改变,产量也有了切实的增加,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很有意思”。另外,那段日子里,陈延玲教授和几位研究生之间相互照顾关心,他们同挥汗、共劳作、师生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情谊,也让于泉羡慕不已。

那段时间于泉似乎渐渐明晰了自己的前路方向,在大三暑期开学后,于泉正式对陈教授说出了那句反复思考的话:“老师,我想考您的研究生。”于泉本科的专业是机电自动化,跨学科考农科研究生,谈何容易!当时陈老师就跟他说:“我很欢迎你考我的研究生,但学农是很辛苦的,你这段时间跟着我们工作也感受到了,你再好好考虑一下”。陈延玲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当时觉得于泉可能就是一时兴起,或者是跟她开玩笑,因为于泉本身并非相关专业的学生,虽然这段时间一直在科技小院跟我们进行实践锻炼,但要想考上研究生还是很有难度的。

于泉常在家中农场帮忙。

但于泉考研的决心和行动超出了陈教授的预期。于泉称,自从下定决心考研,大三大四的时光几乎都倾注在了备考上,机电专业转农科专业还是很难的,刚开始看专业资料时感到又难又慢,他就跟在小院认识的研究生师哥师姐取经,要复习资料,一点点将他本没有学过和不擅长的科目硬啃了下来。

于泉在农场晾晒取得的采样。

陈延玲教授称,今年3月份,于泉以专业第三名的初试成绩“成功上岸”,复试之后又提了一个名次,如今他就在陈教授的科技小院团队读研究生。于泉告诉记者,当他从科技小院一路循迹追随,踏进青岛农业大学的那一刻,看着前来迎接他的早已熟识的师哥的笑脸,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幸福感。希望今后学成能更好地助力家乡农场的建设。“于泉非常聪明、踏实努力,是个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看来我们科技小院的魅力真是无穷,不仅提升了兄弟家庭农场的玉米种植水平,还深刻地影响了家庭农场的下一代。”陈延玲教授言语中难掩欣慰和自豪。

于泉如愿以偿地坐在了青农大的教室里。

据悉,2020年5月,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延玲副教授来到兄弟家庭农场考察,决定在此建立以玉米为主要研究作物的玉米科技小院。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莱西市兄弟家庭农场共同合作促成了小院的建成,同时科技小院也得到青岛市农技推广中心、莱西市农业农村局、莱西市科学技术协会、姜山镇人民政府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工作指导。2020年6月,莱西玉米作物科技小院落地于莱西市姜山镇于旺庄村,以实现玉米大面积高产高效为目标,开展限制玉米生产关键技术因子调研、科学研究、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致力于促进本地区玉米产量和品质提升,推动玉米产业发展。现已累计入驻4名研究生,6名本科生。目前已在当地农业发展现状调研、乡村产业振兴方面、乡村人才振兴方面、乡村产业振兴方面、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