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作家于潇湉新作《海上漂来你的信》,致敬中国海洋科考驶向深蓝的伟大历程

2022-10-12 15:4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6558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2022年6月,青岛作家于潇湉以海洋科考为主题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海上漂来你的信》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作品用中国几代海洋科考工作者的家书和特别来信,串联起中国海洋科考驶向深蓝的历程。作品题材的独特性和其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广受好评,入选7月中国好书榜以及中宣部出版局发布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推荐8月书单。

用大国重器的发展历程,勾连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力度和成就。世界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21世纪,人类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指出海洋强国战略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由浅海向万米深海,由近海向远海向极地,我国海洋科考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东方红号、向阳红号、远望号、雪龙号等系列科考船相继问世,不断向未知处开拓,为实现海洋强国提供了基础支撑。这些新时代的新科技、新知识、新成就,需要被书写。目前以青少年读者为主体的海洋科技科普化读物明显不足,且多为生硬的知识传达,缺乏见人、见事、见情的优质书写。

《海上漂来你的信》致力于通过细节丰沛的感人科考故事,用文学的书写方式,为读者建立海洋科考的全景式、普及性认知,通过科学家眼中的海洋,带领读者走近海洋科技、海洋文明。作品以海洋研究者之女千帆为线索,以不同时空信件的形式,将大国重器、海洋科普、科考故事结合起来,通过雪龙号破冰船的极地探险、远望号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默默守护、载人深潜的万米海底探险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把我国对海洋文明的不懈探求,有血有肉地立体表现出来。

以真实的科考故事为原型,聚合成中国海洋科考独特的时代画像。每一次远航,都要承担未知的风险;每一次下潜,都是向未知发起挑战;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海洋文明的紧要一步。从极地科考到深海万米探测,中国海洋科技的不断迭代,浸润着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宝安高度评价了作品的出版意义。他说:“这一封封书信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发生在科考船上和岸边家庭中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里有信仰,有奉献,有坚守,有青春,有别离,有牺牲,有传承……这是中国海洋科考人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

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技术中心主任陆会胜,曾经担任过大洋一号船船长,对海洋科考有过切身的体会,作品对科考的真实还原让他非常感慨,“常年工作在深海大洋的海洋工作者所要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是很多人不能想象的,他们既然把自己奉献给了大海,就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我在参加蛟龙号7000米海试时曾经写过一段话:时光可以流逝,岁月可以流失,用文字记载的亲身经历却永不褪色。感谢作者为我们奉献了一部真实的作品,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了海洋工作者的奉献与付出。”

用文学之笔拥抱海洋,来自海洋之家别样的家风传承。除了海洋科技和海洋科考的硬核书写,作者于潇湉自然而然地将笔触伸展到了海洋科考人的生活细节里,将宏大的时代叙事与个人的生命成长融为一体,得益于作者丰厚的生活储备和家风传承。本书线索人物千帆的人物原型正是于潇湉本人,书中描写的东方红号和大洋一号的故事,也是她父母的亲身经历。

正如作者在其创作谈中所说,“我眼前时常看到一个个画面:爸爸死里逃生,跳下东方红号海洋实习调查船,回到家,听说我已在妈妈腹中时的惊与喜;雪龙号的船长,48个小时没有合眼,营救完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乘客,回到船长室,没有睡觉,而是先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带着哭腔说:老婆啊……”“我想写的不是干巴巴的故事,而是人,人在海上特殊的使命与感情,人与海的搏斗、了解与和解……人在大海面前像个婴儿,无法停止探索与追寻,他们寻找的是人类自己生命的起源,也是融进国家强盛乐章中的一个音符。”

《海上漂来你的信》通过一次次纸上航行,一点点揭开极地和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将海底能源、海底生物、极地冰裂隙等这些少年儿童感兴趣的极致奇观浓缩在视野里,汇聚成了一曲独特的海洋科考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