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行企多方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恒星学院四大现代产业学院揭牌成立!

2022-11-18 15:23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76178) 扫描到手机
       11月17日下午,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图书馆第二会议室通过线上线下会议形式举行。四大产业学院集体揭牌,政、校、行、企多方协同,坚持共建共管共享,聚力协同创新,构建全方位、全链条、深融合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机制。
       学校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成立现代产业学院,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政校行企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必然要求。

       执行校长爱民介绍参会人员并致辞

       副校长张凤东宣读《关于组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新能源智能装备产业学院等4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决定》
       此次揭牌成立的四个现代产业学院分别为:新能源智能装备产业学院、智慧物流产业学院、智慧农业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新能源智能装备产业学院院长常德功教授作为产业学院院长代表发言

常德功院长讲到,产业学院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质量保障机制;其次要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要依托产业学院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任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同时今后将更加努力推进学校和头部企业、知名企业深度融合,使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改革创新、合作办学、资源共享、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全国劳动模范 、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农学院客座教授朱俊科代表合作单位发言他强调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要积极靠前服务,大力建设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产业基地,为智慧农业产业学院的实践教学、科研攻关、社会实践等提供一流环境和场所。共同携手把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建成全国一流的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展示智慧农业的新窗口。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校长毕宪顺讲话

       毕宪顺校长谈到:要正确认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意义。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是产学研融合的深度拓展、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可靠路径。要准确理解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主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有两个立足点,一是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支撑的创新举措。产业学院核心要义是“三共三融”——共建共管共享,产学研融合。产学研是建设主体,建管享是建设内容。要全面把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原则。一是坚持育人为本。二是坚持产业为要。三是坚持产教融合。四是坚持创新发展。围绕着“产学研融合,建管享协同”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建设主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定会行稳致远,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恒星集团董事局主席、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董事长陈昌金讲话

陈昌金董事长指出: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深化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政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好现代产业学院是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迈向申硕成功的必经之路。同时为做好产业学院建设工作,董事长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学院成立的目的;

 要把产业学院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培训、技术创新、学生创业的多功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并探索形成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要不断完善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的真平台和新模式。要深入研究,确保合作的各项工作均要落实、落细、落地。

 三是要不断创新,将产业学院办出特色,打造亮点,创造品牌;

 充分发挥好行业企业的作用,共建行业产业用人标准,围绕“五优人才”标准构建恒星能力认证体系,在教学资源、实践环境、认证培训、学生实习等环节校企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青岛和山东产业发展上结出硕果。

 四是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模式;

 产业学院要与“卓教中心”一起不断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实践“631”计划,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大功夫,总结经验,力争申报省级、国家级教改课题与项目。       学校将以本次产业学院成立为契机,不断优化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基地共建、师资共培、学生共育、项目共研、就业共谋、效果共评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建设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形成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合力,打造具有恒星特色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新模式,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借智借力、求新求变地提升培养学生质量、增强服务企业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