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守护儿童心理健康,要尝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相互沟通

2022-12-20 17:02 搜狐教育阅读 (45632) 扫描到手机

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2022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20日在北京举办,本次盛典以“教育回源 价值重塑”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权威教育专家、知名学校校长、跨界名人等,共同聚焦教育政策、学校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艺术教育等话题并展开分享,为打造更健康高效的教育模式,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贡献智慧。

盛典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林发表了题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的主题演讲。

陆林表示,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这种持久的反复的疫情的发生,特别是一些隔离,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不良的影响,让儿童青少年会出现焦虑、恐惧、失眠。

陆林认为,家长们要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疫情之下或者世界不确定的时候,很多成年人会有情绪的问题,但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要尊重孩子的自我的意识,科学地处理和对待。我们成人要去直面问题、化解危机,要跟学校老师合作,要理解孩子。

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给大家报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我们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一些心理的问题和我们应对的策略。

儿童青少年是我们一个家庭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成员,所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学校的问题。我是来自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的陆林医生,我主要围绕下面这几个方面给大家来介绍。

第一个是关于疫情下我们儿童青少年心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另外,社会和家庭的因素对我们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有就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我们未来有哪些干预的措施、哪些策略,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会有什么一些办法。最后,再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要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展望。

全球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它的发生率大概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大约是有10%-20%的儿童青少年有精神心理问题,在有些国家可能是发病率低一点,百分之十几,有些国家的发病率高一点,是百分之二十多,我们国家是处于中间一个数字。这是全球的情况,大概有一半成人的精神心理疾病也是发生于14岁之前,也在儿童青少年期。儿童青少年期的一些精神心理疾病没有得到充分的诊断和治疗,到了成年期也同样的他的疾病仍然存在,对我们的家庭、社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都是呈明显的上升,例如在5-14岁的人群,精神心理疾病它的残疾调整的生命年,10岁-24岁,它疾病负担也都是增加的,这是我们国家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的一些发生的情况。

我们国家前些年做过一个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国家6-16岁在校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负担达到17.5%,我们2013年在全国做过一个成年人的精神心理疾病调查,18岁以上,成年人的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是16.6%,这个文章发表在《柳叶刀》的子刊上,《The Lancet Psychiatry》。儿童青少年的这个数据,也在2021年发表,发表在《J Children Psychol Psychiatry》,这个发病率比成年人还高一点点,儿童青少年6-16岁他的精神心理疾病达到症状标准是17.5%。在这里发病率最高的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老百姓说的多动症,大约是6.4%;行为障碍,例如对立违抗达到3.6%;还有抽动障碍达到2.5%。

我们中小学生焦虑障碍可以达到4.7%,这个发病率还是很高的,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不识愁滋味,成年人的抑郁症、焦虑症发病率终身患病率是7%左右,但我们在校的学生6-16岁焦虑障碍有4.7%,抑郁障碍有3.0%,这就已经很高了,我们知道儿童青少年他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我们很多的孩子已经开始有焦虑、有抑郁。

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这种持久的反复的疫情的发生,特别是一些隔离,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不良的影响,让儿童青少年会出现焦虑、恐惧、失眠。有些儿童青少年可能是线上上学,这种线上上课比线下效果要差得很多,因为线上上课对影响视力、缺乏玩伴、没有体育锻炼、注意力不集中,跟其他的儿童和老师互动减少,这样心理问题也是明显增多了。

疫情期间我们做过的调查研究显示,更多的儿童青少年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担心成绩下降,升学压力增加,网课效果差,因为有些孩子容易玩乐成瘾,学生居家上网课,玩电脑、看手机时显著增加,与老师和同学的面对面的交流显著减少。我们在门诊上,见到有一些孩子上网课,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出现,有的儿童青少年把电脑打开,然后老师开始上课,把摄像头一关,开始睡觉;有些学生把电脑打开,把摄像头一关,然后开始玩游戏,都有。

还有,有些因为疫情的原因,青少年被隔离,这个也导致未来的社交障碍增加的风险,比如还有很多的,因为隔离,垃圾食品的摄入增加,体育活动减少,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这些对他将来的成年都是有影响的。还有一些儿童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营养的问题,免疫力相对低下,还有心理环境的压力增加,容易出现一些应激的情绪,这些对我们儿童青少年都会产生一些长期的影响。

另外还有一些儿童长期在家上网课,回到学校出现适应障碍和精神创伤,我们在门诊也见到大量的儿童青少年,因为长期上网课,最后不愿意去学校,真正可以线上上课了,开学以后不想去学校了,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有些孩子只要到学校上学那天就头痛、不舒服、失眠、发烧,如果不上学,这些症状就没有了。

还有一些儿童期少年,可能有亲人、朋友的去世,自身被感染,与父母的隔离,这些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在疫情期间隔离期间,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年龄小的儿童,不宜一个人被隔离,一定要有父母陪伴。对我们儿童青少年来说,他的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或者其他的亲密的亲人的陪伴,如果没有这些陪伴,自己单独隔离对儿童青少年的未来,他的成年是有很大影响的。

成瘾行为增加,比如电子产品或者网络游戏使用是明显增加的。另外,疫情期间与人缺乏交流,回避与社会的交往,这些也可能增加了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发病风险。

我们全球有一些数字,这些数字,一些流行病学调查都已经发表,发表在National Health Service,JAMA Netw Open这些杂志上。在英国的NHS的报告显示,在2020年英国5-16岁儿童人有16%的被增断为精神障碍,较2017年的患病率是大幅度增加,2017年疫情之前,只有10%的儿童被诊断为精神心理问题,2020年有16%。英国在疫情期间,5-22岁的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人群中58%的人有睡眠问题,17-22岁的比例人群当中有69%的人有睡眠问题,高于11-16岁和5-10岁,所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明显增加的。

另外疫情前后,美国儿科的急诊,精神心理问题和就诊的情况也是增加的。我们都知道,在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有些内科的门诊、呼吸科的门诊病人是减少了,因为感冒的病人减少了,肺炎的病人减少了,但是精神科的病人普遍是增加,儿童精神科的病人也是明显增加的,大概增加了20%-30%跟疫情之前相比,那就说明有精神心理问题的人是有明显增加。

我们国家也有调查,在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的发生率是24.9%,失眠的发生率是23.2%,显著高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前。另外,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也是增加的,广东在2020年调查的22岁高校大学生,发现自杀意念也是明显增加。

家庭和社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影响,我们主要来说一说我们常见的儿童精神心理的问题。注意缺陷多动综合症也就是说ADHD,这个是最常见的,有遗传发育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家庭对教养的因素,可能也有学校的因素,主要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以及冲动这些症状,这些孩子可能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适应不良。儿童期的ADHD很多也可以持续到成年,给成年将来的社会行为、就业、家庭,都可能会增加很多的风险。ADHD的风险因素可能包括单亲家庭、独生子女,还有负性的生活事件,还有一些遗传的因素,这些都可能增加了ADHD的发生率。

抑郁焦虑障碍,儿童期的抑郁焦虑障碍发生率刚才也提到有3%-4%在中国,它的社会风险因素,包括缺乏亲密的关系,经常遭受欺凌、霸凌,社会交往的危机,还有孤儿无家可归、单亲家庭,过去有过被侵害,这些都是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发生的因素。在家庭里面,比如父母知识较少或者父母有精神心理的问题,特别是母亲自身有精神心理问题,父母分居离异、单亲家庭、独生子女或者兄弟姊妹过多,这些都是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发生因素。

自杀与自伤,我们知道现在自杀与自伤,特别是非自杀性的自伤行为在儿童青少年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国家现在的发生率也是明显增多。在英国的学校里面,女孩子当中,儿童青少年可以达到17%这种自残行为。有一个研究,研究了32个国家13-17岁的学生人群,发现学生的自杀风险是明显增高的,女生的自杀意图和自杀计划的发生率都高于男性。

青少年自杀主要是女孩子多,平均年龄是13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逃避负面的想法以及寻求他人的注意。它的危险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的、个人的个性的,这些可能都有关,我们国家的儿童青少年的终身的自杀的发生风险是6%到4.5%,这个发生率已经很高了,自杀的计划的发生率可以达到9.9%和7.5%,还有就是说终身的和一年内的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可以达到18%和40.2%,这些都是有风险的,由这些情况将来有可能发生自杀行为。

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的社会因素主要是:国家的层面,我们可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背景,这些是整个国家的,不同的国家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可能不一样;社区的层面,比如环境的改变,社区的管理,社区的环境;还有学校的层面,比如校园的环境,老师、同伴关系,这些都可能也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一些水平。

社会的进步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康主要表现在,在3岁之前,社会进步程度越差,社会经济水平越低下,那么在孩子11岁之后行为问题发生率越高。社会经济因素还可以通过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家庭关系、同伴关系、邻里关系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社会因素它可以直接增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通过家庭跟经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文化背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跨文化背景的移民的儿童,还有像我们中国的这些留守儿童,还有一些就是说到城市里面的一些农村的儿童,它可能跟文化经济都有关,这些孩子容易出现抑郁、酒精成瘾、物质滥用、攻击性行为以及一些违规的行为等。

社区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主要是,比如社区的管理的混乱,比如现在新冠肺炎对社区的一些封闭、管理、动荡,对儿童青少年肯定是有影响的。还有一些歧视、边缘化、暴力环境、邻里关系差,这些环境对儿童不良行为也会有影响。

校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例如如果在学校里遭受体罚、虐待,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另外,还有在不同的文化当中,学校的这种虐待、体罚产生的这种影响可能是不一样的,体罚可以让儿童青少年变得焦虑,变得激惹,或者变得成年期的抑郁,跟这些都是有关系的。

同伴之间的关系,儿童青少年之间,他们的同伴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儿童青少年他在学校里,在平时有一些同伴对他的健康成长很重要,所以我们国家独生子女容易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就是他小的时候同伴不充分或者同伴比较少。我们希望在学校里面和在家庭里面、在社会上有更好的这些同伴。那么这些同伴可能对于儿童青少年他的人际的交往,减轻他的焦虑,减轻他的多动行为,都是有帮助的。比如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这些不和,或者没有同伴的支持,这些孩子可能增加他的一些精神心理的不良的后果,包括吸烟、吸毒或者一些其他的精神心理症状的增加。

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家庭里面的一些亲子关系,家庭的类型,比如隔代抚养,或者家里面的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的暴力,同辈之间的一些因素,家里面出现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对儿童青少年都会直接产生影响,在这里可能比社会、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更直接。

例如亲子关系,我们国家基本上到精神专科医院来看病的很多儿童青少年亲子关系不好,要不跟父母关系不好,要不跟其中的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系不好,特别是跟母亲的关系如果很差,对孩子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如果亲子关系良好,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是显著降低的,如果亲子关系有问题,导致物质滥用、进食行为、睡眠异常、肥胖的发生率都是增加的。

单亲和重组的家庭,儿童青少年容易出现社交障碍、学习障碍、抑郁和焦虑。如果是丧亲家庭,2年之内儿童青少年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明显要增加,要高4倍。由祖父母抚养的孩子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和行为问题。留守的儿童有43.4%的孩子会出现抑郁、低自尊和校园欺凌的一些问题,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可以达到43.4%。

家庭教养的类型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在南美、非洲以及亚洲文化的家庭,一般强调服从的、专制的家庭,孩子服从父母,这些孩子他的情绪感受会受到压抑,他的精神心理问题可能会增加。在民主的国家,比如欧美文化的家庭强调孩子的独立、自主、平等,这些家庭因素可能是孩子儿童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的一些保护因素。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采取一些平等、协商的方式来教育我们儿童青少年,这样减少他的一些异常行为的发生。

家庭暴力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是冲击性的,例如在中国的家庭暴力发生率可以达到29%-35%,受害者多半是女性。一个是儿童青少年直接受到暴力的侵害,比如挨打,还一个他目睹了父母之间的暴力或者家庭其他成员的暴力,这些孩子将来都可能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的概率增加。另外,将来他的家庭发生暴力的问题也是增加的,所以这个已经引起了全球全社会的关注,减少家庭暴力不光是维持家庭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减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这种影响。

同辈关系刚才也提到了,一般的老大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是增加的,因为可能是被关爱减少,可能父母更多去照顾幼小的孩子,这些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排行靠前的孩子,可能受关照的时间少,这样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可能也是减少的。

家庭负性事件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刚才已经说了,有很多的数据显示,不管是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亲属的离世,这些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都有一些长期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些预防和干预策略,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来,我们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中学、大学、初中、小学都会有,精神心理问题的增多、自伤行为、非自杀性的自伤行为、自杀行为,还有厌学的行为、成瘾的行为,都是普遍增加的。在这里面我们要重点从家庭、学校、社区,多个方面入手来改善目前的情况,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我们的家庭要让孩子在家里有归属感,积极参与到家庭的活动。要在学校里让儿童青少年融入学校的生活,希望他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正面的强化。回到社区,他能够有休闲、交流、沟通、交往的这样的一些机会,减少社区的隔离,这样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都是有帮助的。

家长是守护我们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和老师一样,所以我们家长教育孩子需要从自身做起,我们经常见到家长说这个孩子沉迷于游戏、抖音、手机,不好好休息,但是家长一回家也是不停地刷抖音、刷手机、刷视频。所以我们建议,回家以后家长不要老看手机,把手机装起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个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我们建议,父母也要带头做体育锻炼,每天或者每周有五次以上去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特别孩子小的时候要带孩子到户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另外,家长遇事不要着急,要调节好自身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要尝试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比如向孩子讲解疫情,告诉孩子戴口罩,病毒是怎么回事,怎么样科学对待。家长要观察孩子的一些饮食、睡眠、休息,关注孩子的精神心理的状况,不要过度地担忧,也不要视而不见。

我们有些家长,孩子有些问题就过度地担忧,还有些家长孩子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他否认,我们经常见到家长跑来了,医生认为孩子问题很严重,需要吃药改善他的抑郁和焦虑,家长说这个药吃了几天就不让孩子吃了,说这个药有毒性,有长期副作用,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有些父母把孩子带来了,说在学校里跟别的同伴吵过一次,就认为孩子有问题了,然后把孩子带来,说孩子精神有问题,我们医生看来觉得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对孩子的观察要科学、要实事求是,要听从正规医院的受过训练的医生的一些建议和忠告。

简单地来说,如果孩子每天能够正常吃饭,正常睡觉,正常休息,就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这个孩子不愿意起床了,不愿意上学了,不愿意跟人交往,那可能就有问题,需要干预,心理的、行为的,甚至药物的。所以一定要跟专业的医生来交流,不要自作主张,自作主张如果能解决问题也行,所以我想听从专业的医生的一些建议是没有坏处的,是有帮助的。如果有受过训练的心理治疗师,也能帮助,我们现在社会上心理治疗师,有很多是正规训练的,遵守伦理规范的,也有一些不靠谱的,我们家长一定要科学地去了解,找到合适的专业人员来帮助自己的孩子。

要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我们现在疫情之下或者世界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多成年人也会有些问题,也有情绪的问题,但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要尊重孩子的自我的意识,科学地处理和对待。我们成人要去直面一些问题,化危机,要理解孩子,要跟学校老师合作。

有一句话强调,并非疫情来了亲子之间才有这些矛盾,只不过是在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平时隐藏的问题得到了激化。我们经常见到本来亲子之间就有问题,因为疫情,孩子和父母都不能上班,不能上学,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处得时间长了,那矛盾都爆发了,所以这样亲子问题就显得突出出来了,其实平时可能就有一些问题。

我们见到有些大学生,学校已经让回家了,但是还是流浪在外,说宁可在外面流浪也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面对父母,这就是对大学生来说,他是成人了,他可以这样做,但是对初中生、高中生来说,他没有别的地方去,他没有成人,他只好回家,他可能接受对父母的这些负性的情绪。我们还见过成人的工作人员,二十多岁了,已经成家了,在家办公的时候,找医生说,说他妈妈一上午要敲他的房门二十多次,来给他送水,给他送水果,来问他这个,问他那个,所以这样显然是沟通之间有问题,处理方式之间有问题,我们希望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要把自己一切的希望、压力都跟孩子的成长捆绑起来,这样对孩子会产生极大的负面的影响。

学校也要做好疫情后心理危机的教育,例如除了预防新冠肺炎疫情以外,我们的教师、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要去科学对待大学生、高中生的一些精神心理的问题,但我们现在,国家有规定有要求,每四千个学生要配备一个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但是我们现在很多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人员数量上去,但很多是不合格的,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很多连医院都没有进去过,上几次课就可以来开始给病人做心理咨询和治疗。

还有一些病人已经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问题了,都已经有幻听了,但我们心理咨询师跟他说不需要吃药,吃药有副作用,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我们还见到有些中医,给这个有幻听的病人、有抑郁想自杀的人吃中药,认为说西医不管用,中药有用,这样都是不科学的。

我们要专业地接受一些帮助,我们不能说自己的治疗最有效,别人的治疗都无效,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我们每一种治疗方法,只要对儿童青少年有帮助,我们都可能有它科学的方面,但是我们不能说只有我这个方法有效,别人的方法都不好,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精神心理疾病问题到目前还不清楚,药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这些方法可能对儿童青少年都有帮助。

学校在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强调有心理健康的教育,课堂的教学,实践的活动,心理问题的应对,应该有这样的一个体系,有这些知识。另外,我们可能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综合治疗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