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校毕业生流向⑤:拿什么留住你,我的毕业生?

2021-06-17 13:4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528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殷红艳

毕业季,“家门口的人”能留下多少,是对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更大考验。区域间一场留不住与带不走的角逐正式上演!

放眼全国,面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新经济崛起,浙江渐成“心头好。浙江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地留存率仍能够稳定在六成。成渝崛起,“川才川用”趋势上升。区域竞争激烈,江苏“肥水流到外人田”。天津继续褪色,北京虹吸仍在加剧。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是个人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也是市场配置资源下的自发性的,追求效率的体现。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上的先发性,成为全国拥有行业级头部企业最多的城市,能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高的薪资待遇,更优质的硬件环境和服务配套,进而吸引更多人才。

对于山东来说,比较尴尬的是,仍存在留不住高端人才之困。对高学历人才来讲,最受青睐的仍是金融、科技和互联网等行业。不可忽视的是,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双龙头”,本质上仍是两个工业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在全国还达不到前列,这种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在全国城市高端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以山东大学为例,2019年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35%流向京津、江浙沪和大湾区,本地仅留存47%。本地留下的毕业生中,31%去了机关和事业单位,25%去了国企,仅有43%去了非公企业。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足够吸引毕业生的产业或许才是山东留住人才的根本途径。

为了吸引人才,青岛可谓释放了最大的诚意。青岛曾多次降低落户门槛,3月15日,青岛发布 《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来了就是青岛人”的落户新政几乎将落户降到了“零门槛”。但是,光降低门槛是远远不够的。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产业对人口调控的源头作用,坚持事业聚人、环境留人,以产业转型带动人口结构优化,集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这无疑是找准了“穴位”。

环境好,则人才聚,环境不好,则人才散。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命题。良好的人才生态,公平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使其产生归属感,才能引得来、留得住、挖不走,从而不断释放人才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