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丨同城分居的陪读父母图鉴:学着做饭、学着孤独……

2021-09-22 06:4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7847) 扫描到手机

>>开栏语<<

 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的人写在脸上,有的人藏在心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戴上面具,被人贴上标签。面具和标签背后,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只要有光,就有影子。只要是人,就有另一面。半岛都市报新闻周刊工作室今起推出《倒影》栏目,换个角度,关注我们的身边人,讲述你我的故事。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三天的中秋假期,一家的短暂团圆。周三开始,林元这一家四口又要一分为二,开始直线六公里的分居生活。过来人老于早已尝尽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他把一家三口分割成了“1+2”,为了让孩子有个安心的学习环境跟妻子分居两年,今年高考后,把女儿送进了心仪的大学。

同在一个城市,异地分房而居。在子女的前程面前,无数个像林元与老于这样的父母变身成了超级英雄。用《小欢喜》中海清的话说,“孩子脱一层皮,家长脱十层皮。我们脱。”

一人一娃

林元的分居生活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的。

大儿子小林去年上了初中,学校位于市南老城区,距离伊春路上的家直线距离不过六公里。然而就是这六公里,却带来了巨大的时间消耗。“早晨7点多上学,5点钟就要起床,赶在6点前收拾东西出门,孩子经常困得在车上就睡着了。”放学时间是下午5点半,正好赶上堵车的点,坐地铁回家不方便,坐公交或者由父母开车接送,路上单程就要花费一个多小时。

小林又是个慢性子。“小学时有一次表演话剧,儿子扮演的是《疯狂动物城》里那只名叫‘闪电’的慢腾腾的树懒,儿子模仿得非常像,动作就像镜头慢放一样,老师打趣他说:你真是本色出演,‘闪电’本电!”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节奏明显加快,小林这个慢脾气有点跟不上。一快一慢,让本来就很忙乱的二胎家庭更加重了“头疼”的情绪。

林元家的老二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同样要专注学业,两个孩子在一个家里,相互影响是必然的。“比如弟弟每天要练钢琴,哥哥专注力又不是很好,就没法写作业。”

无奈之下,林元和妻子做了个决定:一人带一娃。林元带着大儿子在初中学校旁租了一间套一房,在家附近工作的妻子带着小儿子依然留守在伊春路的家里。两个孩子都能就近上学,省去了路上奔波的时间。

“房子是今年年初租的,每月房租1500元,在这一片小区里算是比较便宜的。”入住新居后林元才发现,学校附近的居民楼里,一大半住的都是陪读家庭。每年暑假初三学生毕业,这片小区会空出很多房源,那时候租价要略高一些。

“晚上9点以后,只要看着房间里还亮着灯的,家里基本都挂着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学地理用得着。”这些挑灯夜战的窗口里,住的基本都是小林的同学,家离得比较远,只好就近租房。每天早上7点到7点10分是上学的时间,林元站在窗户旁,总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群群穿着深蓝色校服的孩子们,拖着带轮子的拉杆箱书包,从四面八方的老居民楼里走出来,穿过狭窄的小路会聚到十字路口,拥向学校。书包轮子滚过路面发出咕噜噜的声音,划破老城静谧的晨光。

林元租住的这间老房子是经过改造的,本来房子的格局是一进门一间厨房,往里走是一间卧室。改造后,厨房被挪到阳台上,原先的厨房被隔成了一间小卧室,方便大人和孩子各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搬进去的时候,墙上还贴着地图,墙上画满了卡通画、数字等小孩子们的涂鸦,上一个租户一看也是陪读家庭。”

自从住进了出租屋,林元的上班路也变得漫长起来。老城区容易堵车,为了保证不迟到,林元只好改坐公交车上班。虽然出租屋附近公交线路比较发达,但是坐公交到单位也得花费一个多小时。只是每次看着儿子可以睡到自然醒,又恢复了蹦蹦跳跳的活力,林元觉得这付出也算值了。

四菜一汤

刚开始带着儿子入住老城区的林元也有诸多的不适应,搬家第一天就有了“小插曲”。

与自己在伊春路居住的新小区不同,老城区停车位紧张。第一天搬家入住时,林元把车停在楼下,到了晚上9点多,管理车位的人员突然给他打电话,要求他把车开走。原来楼下车位相当固定,都是一些长租户们早就订下的位置。

后来他才知道,过来陪读的家庭周五晚回到自己家里,周日晚再回到老城区,所以停车位周末空出一大片,而平常都是非常紧张的。林元入住的当晚正好是周日,陪读家庭们回来了,没地方停车,于是就有了夜里挪车这一幕。

搬出来单住,父子俩吃饭也成了问题。平常在家还有妻子帮忙做饭,陪读后林元没了“援军”,只能自力更生。他渐渐学会了自己给儿子张罗饭菜,“每天下班前,我就在APP上先把菜订上,等我到家了,菜也就送到门口了。老城区菜市场也比较方便,每天得给孩子保证营养,四菜一汤是标配。”林元把为儿子做的饭菜拍成照片,“按时要微信发给他妈妈汇报,省得她担心”。两地分居的日子,微信成了夫妻俩主要的交流工具,两个孩子的日常,成了手机里每天刷屏的照片和视频。

“刚陪孩子搬进来的时候,感觉像‘蹲监狱’。”林元打趣道。老房子里没有电视,手机要给儿子上网课用,一晚上林元只能坐在儿子身边“靠时间”,安静的小屋里只有墙上钟表的声音,滴答滴答地数着时间。

当初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如今目的达到了,只是作为陪读父亲的林元,却陷进了这一片“世外桃源”的寂静中。“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们都知道,晚上不要找我,聚会和应酬一律取消。”作为陪读父亲,林元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火气也更大了。

“以前在家里,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妈妈管学习,那时候他们两人经常闹得鸡飞狗跳,我还安慰他妈妈说,别着急,别上火。现在轮到自己陪大儿子学习了,才感受到了上火的感觉。”但是老城区的房子隔音效果差,隔壁住的都是老人,9点之后都入睡了,想发火都不能高声,不然邻居就要来敲门了。

把火气压下去的日子里,林元渐渐发现了儿子身上的闪光点:班上手工课做的紫茶壶,儿子能把壶嘴和壶身连接处抹得严丝合缝,还雕刻了阴阳面的图案和文字。班里组织文艺演出,儿子自己写剧本,把春晚的一个小品用两天的时间改编成一个节目,演出后被班级评为最受欢迎的节目……

每个周末回到家中短住的小林,总是看着墙上的钟表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回出租小屋?除了想念他养在家里的8只小乌龟外,小林很喜欢这个小环境。“老师也跟我说,儿子在课堂上状态更好了。”没有比看到孩子的进步,更让林元感到欣慰的了。

陪读的日子里,林元慢慢也跟着沉淀了下来,楼下路灯下,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板凳上轻摇蒲扇,孩子们围在一起跳皮筋,传来咯咯的笑声……这样的画面仿佛有种时空的错觉,让林元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那些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治愈一切浮躁和心慌。相比新小区的快节奏,老城区天生一股慢性子。身处这样的氛围里,林元突然有了一点不一样的感悟:如果儿子注定是一只“蜗牛”,那爸爸就陪你慢慢走。

“唯一亏欠的就是妻子和小儿子,周末才能见到他们,陪小儿子的时间太少了。”为了弥补心里这份亏欠,每周二、周四下午小学没有课,小儿子需要去别的地方上兴趣班,林元也抽空从单位赶到学校照顾小儿子,再接送小儿子去更远的地方上课。陪读爸爸的身影穿梭在这个城市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明明灭灭的灯火中……

想念成诗

“他可是做了两年的快乐单身汉。”在同事们眼里,过了两年“单身生活”的老于很享受这样的日子。

老于今年51岁,女儿就读于青岛二中,今年刚参加完高考,上了一所省外的211大学。高中最后两年的冲刺,是妻子陪女儿在学校附近租房度过的。

老于的女儿从小就是学霸,顺利考上青岛二中后,高一是住校的。“学校的宿舍是8人间,女儿睡觉轻,舍友们发出点动静,就会把她吵醒。”刚上高中,作为独生子女的女儿有诸多不适应,学校食堂打饭需要排队,女儿为了节省时间,经常把午饭和晚饭一块打出来,晚饭吃的是凉饭菜,时不时地闹肚子。这直接影响了女儿的学习状态,高一一年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

老于的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去接女儿放学时,听说很多家长都在附近陪读,她当即决定搬到学校附近租房子住。妻子上班的地点离青岛二中更近,上班路程比住在错埠岭的家里时更短了。于是照顾女儿、陪读的重任就落到她的身上。因为租的房子是套一,全家人住有点挤,加上老于上班的地方离学校太远,于是老于没有跟着搬过去,留在了错埠岭的家中。

自从妻子和女儿搬出去住后,老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单位度过,“回到家空荡荡的,太冷清了,一个人也不值当做饭吃。”每天下班后,老于就在单位食堂吃饭,吃完饭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看看书,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从单位离开回家。

“单身”的日子里,老于重拾了自己文科生的天赋,给妻女写了不少诗,两年的时间,加起来也有一万多字了。

女儿参加青岛市国学达人竞赛,老于鼓励她:胜负悲喜莫萦心,赛场争雄锻自身。鹰翔空前频试翼,顽铁百炼成真金。

怀念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景,老于写道:贤妻试扎绢花,娇女弹奏吉他。唯余无所事事,书中吟赏烟霞。

心疼妻子为家庭的付出,老于更是笔墨丰满:我的声音在如水的月华中/悄悄抵达你的耳畔/就如同小提琴上奏出的轻柔夜曲/低回反复……

媳妇喜欢吃水饺,不善言辞的老于每个周末总是带着自己包好的水饺,送到出租屋,全家人一起围坐着一起吃顿团圆饭。

日子是诗,更是柴米油盐。

母女闺蜜

“陪读两年,我鬓角的头发全白了。”对于妻子来说,老于的诗是一种鼓励,但陪读却是一场备受煎熬的硬仗。

老于的妻子在公交集团从事调度工作,经常需要上夜班,夜班是晚上12点下班。以前一家人住在一起,丈夫可以早起给女儿做饭,但是陪读后就只剩她一个人忙活了。“我睡觉很轻,很难入睡,下了夜班回家后,经常要到凌晨一两点才能睡着,早上5点又要起来给孩子准备早饭。白天我还睡不着,送走孩子后我也没法补觉。”陪读的日子里,老于的妻子经常一天只能睡几个钟头。

住在崂山区买菜不方便,这位闲不住的妈妈还隔三差五回到错埠岭的家里,收拾卫生,买了菜再带回出租屋。不管是家还是出租屋,两边都住着让她牵挂的人,两头跑的日子里,是她为这个家庭放不下的操持的心。

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和斗争。陪读前,老于总担心妻子和女儿能否和平共处。“以前在家时,中年要强的妻子怼上青春叛逆女儿的战争,每次都如同天雷硬杠地火,激烈之状莫可言说。而我永远都是那个救火队员,负责居中调停,防止冲突升级,让双方偃旗息鼓,重归和平。”

后来的事实证明,老于当初的担心纯属杞人忧天。

“和孩子在外面租房子住了两年,我们关系反而更亲了。”在妈妈眼里,女儿慢慢长大,她的付出孩子都看在眼里,“现在我俩经常一起去看电影,女儿去外省上大学后,还经常和我煲电话粥,她喜欢哪些同学,和谁聊得来,很多小秘密都会告诉我。”如今,这对母女完全处成了一对好“闺蜜”。

一切都归功于与女儿在出租屋同住的日子,母女俩联手解决了很多问题,这对“战友”的革命友谊也因此迅速升温。

出租屋是老房子,马桶经常堵,母女俩往往要面临一起通马桶的尴尬,“经常是我俩蹲在地上,拿着马桶搋子接力通,我通一阵累了,女儿接着再通。”老于的妻子笑着回忆道。

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女儿知道心疼自己了。下雨天,早出门的女儿会给妈妈发来温馨提示短信:出门打伞,路上滑,注意安全。有一次她感冒发烧,起不了床,女儿半夜起来给她掖好被角,早上还给做了蛋炒饭,“菜放早了,有点烂,我下次改进一下。”女儿很认真地总结自己第一次下厨的经验和教训。“咱俩就相依为命吧。”女儿经常这样跟妈妈开玩笑地说。

那一刻,老于的妻子眼里有泪光闪烁,亮晶晶地直打转。作为独生子女的女儿,平时在家有父母两个人围着她转,陪读的日子里女儿一夜长大,“陪伴这只小鸟度过她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她终于展翅飞向远方了……”没有比目送一只起飞的小鸟更让父母欣慰的了,老于的妻子笑着说。(文中林元、小林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