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新疆以博爱的怀抱收养众生——有关《石榴花开》的阅读与思考

2024-05-11 10:03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198686) 扫描到手机

□段遥亭

以笔为旗,行者无疆。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包罗万象的一贯风格。在这里,就《石榴花开》分享几点阅读与思考的感想:

一、以边疆叙事支撑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并非大而化之的空泛与说教。来到巴克图口岸、霍尔果斯国门、小白杨边防哨所,面对飘扬的五星红旗,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2022年夏,何建明在塔城采访,应邀完成一部“新疆民族团结记事”现实命题。他实地深入考察,走进街巷村镇,以边疆叙事构筑一处独领风骚的精神地理。作者视角敏锐精密扫描,视域广阔境界高远。在远离中原文明尊崇儒家的新疆,那些血乳交融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故事,并非政治教化与思想工作的结果,而是源于生活现状与人生阅历的感悟,以及人性本能的潜移默化。当然,也离不开深入人心的“访惠聚”治疆经略。

何建明向来擅长“国家叙事”。这部作品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历史、地理多种元素,具有创意写作向外拓展超越传统的特质,兼具跨文体写作的语言色彩与维度。

开篇第一章《爱的源流》春风化雨,以塔城红房子与北京紫禁城时空连线,以冰心之语:“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切入主题:新疆的自然和人文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爱与被爱的史诗。于是,德高望重的百岁老人曼热亚木登场了。这是一位端庄、高贵的维吾尔族女性,是一位穿越风雨见过世面的名校长。她42年教育生涯培养出的学生,“他们就像天上的鸟,你说有多少就有多少。”她早年在西安曾经受到习仲勋的接见,晚年收到习近平的回信。她和一群“爱心妈妈”身上散发出的“精神香气”,寄托着大爱无边的民间力量。

沙勒克江·依明,今年75岁,家在塔城市区。从2009年10月1日起,他在自家小院里举行升旗仪式,至今从未间断。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沙勒克江光荣入党,参加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时,沙勒克江是个刚懂事的孩子。部队当时借住在百姓家,战士们抱着他数数写字,送给他一颗红五星。家国情怀就这样根植于他的童心。如今,一面国旗就像一座灯塔,让哈尔墩社区居民的心凝聚在一起。

在新疆,在塔城,这样的好男好女有很多。驻守在老风口防风雪抢险基地的队员,为交通线筑起了一道“生命护栏”。

二、以典型人物引领民族团结

第七章《你是人们心中的汗血马》。面对身残志坚的致富能人曹振新,“我发现他的双腿是弯曲麻痹的,但他的一双眼睛十分锐利,眼神里有种看尽人间沧桑的穿透力。”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你不得不敬佩这位生理上矮小,精神上如巨人一般的自强不息的奋斗者。这位乡村灵魂人物“曹老板”的故事,让你不得不承认:人间许多不敢去想的事,它往往就是客观存在。

韩莲·韩兵一家人追求婚姻自由诞生民族融合的故事,说明了平等互爱、宗亲延续、姓氏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凝聚力。这种血脉相通的命运共同体胜于一切说教。这一组名字密码汇集了不同民族双向奔赴的渴望,这种现象可谓是一种“非物质生产力”。每个民族节日来临之时,都是他们家庭聚会的欢乐颂。

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人超越自我的“神性”。“草原上的天使”吾哈斯原本是一名兽医,却成了以为人治病为主的“全能医生”。自学成才的兵团连队医生梅莲,先后接诊、救治7万人次,接生5000多个婴儿,如此这般经世济民的高尚医德,当选十八大代表,荣获“白求恩奖章”,救死扶伤具有强大的亲和力。

在许多婚姻家庭分崩离析的今天,蒙古族巴特具龙夫妇却收养了两个弃婴,给了他们延续生命的爱与梦。边疆塔城有许多“联合家庭”的故事。他们的欢声笑语,照亮烟火人间的幸福。

《石榴花开》何建明 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三、以铁肩道义担当守护边关

第六章《老兵,你让我流泪》。“天山老兵”张秋良带着新婚妻子重返边疆,在沙湾为7位战友守墓40年。妻子被飞沙走石击倒在地,自己被埋在雪窝子里差点出不来。“要不是我把你刨出来,你能见到今天的作家吗?”这种孤旅天涯相依为命的情景,人间能有几回闻?

第十五章《那对夫妻,那片疆土》。这位“感动中国”的护边员魏德友老人,夫唱妇随来到塔城边境线上。方圆几十里无人区,除了军队的边防哨卡,仅留一座孤独的矮房。山东大娘随夫守关58年,骑马巡视173号界碑。苍凉之地生儿育女,岁月的负重压弯了她的脊梁。

两位老兵献身边关守望天山,怀有自觉自愿的理想主义,久而久之远离都市繁华的边地生活,铁肩担道义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与灵魂,早已超越世俗社会的人情世故,成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怀与特质。他们忠诚战友守护边疆的刻骨铭心,比如宗教一般的信仰化为力量作为支撑,才能超越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完成常人难以置信也不可能完成的担当使命。更多时候,他们活在自己引以为荣的精神世界里,才能克服物质生活的贫乏赖以生存知足自乐。

四、历史沟通民族融合,援建共享美好生活

第二章《榆柳巷里的传奇》。因天津杨柳青赶“大营”而联想到1879年,左宗棠率军西征平定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往事。天津杨柳青人安文忠由此踏上“从军行”的冒险之路,于战火中走出一条商旅之路。“三千货郎满天山”的传奇故事,为新疆民族大融合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

林忠东祖辈追随左宗棠入疆,落地生根留在了那里。这些“外来户”的进入,塔斯尔海村的接纳,使得人气渐衰的远村日后变成了充满活力的模范村。林忠东和库尔鲁西两个异族兄弟互帮互助,成就了村子榆柳巷里的亲善传奇。

第三章《摇床上的故事》中,由《元史·地理志》引申出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文化脉络;由《马可·波罗游记》延伸开来,牵扯到乌苏、奎屯、独山子的“金三角”;由海拉提家祖传的摇床抚育过27个不同民族的孩子,一首广为流传的哈萨克族《摇篮曲》,引出一连串的亲情和讲不完的故事。

第十六章《情留石榴盛开的大地》。作者点明主题:“援疆的实际和本质,就是让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让边疆的国界更加牢固”。“国家援疆行动”计划中,辽宁省对口援助塔城地区。他们援建了一座塔城职业技术学院,塔城人实现了家门口的大学梦。塔城人和辽宁人原本就是“一家亲”,这种特殊的血亲关系由来已久——

早在1132年,耶律大石率家乡辽地数万大军,突出金兵的包围圈,西迁至额敏河一带开疆拓土,于叶密立(今额敏县东南)称帝建国。从此定居中亚腹地繁衍子孙后代。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及家属4000余人,迁往新疆伊犁、塔城一带屯垦戍边。作者顺着岁月之河溯流而上,找到了两地之间心灵感应的文化基因。

辽宁援疆指挥部顺应民心,兴建了象征两地“亲情”的塔城锡伯族博物馆。一些副书记、副市长自愿留在疆内“超期服役”,他们心中有着二次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伴随着喜悦的成就感。

正是“对口援疆”和“文化润疆”所取得的成果,使得那些外出打工者回流家乡,迎来了投资经商的“塔城新人”,村里的外地媳妇越来越多。

五、掩卷言犹未尽,余音绕梁回响

作者选取石榴这一新疆特产作为意象,以石榴籽一样的甜润饱满隐喻民族团结。以生花妙笔盘活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成一道民族团结繁荣昌盛的精神谱系。这部作品在贯穿主题思想的轴线之下,其外延涉及当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生态民俗、城乡发展诸多领域,可以看作塔城地区一部跨世纪的“小百科全书”。

此外,作品中信手拈来的“新概念”“新名词”——“精神香气”“新疆记忆”“名字链”“守望精神”等,为阅读的趣味性增添了亮色与闪光点。

《石榴花开》正在社会上引发关注新疆的全民阅读,随之而来的“塔城热”将会日益彰显。新疆文旅将会由此开启塔城之美的新篇章。

2024年5月7日于长安汉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