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观谭 | 腹有诗书气自华——画家石寒的磨砺与激情

2024-06-21 08:3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4788) 扫描到手机

石寒,1967年生于江苏金坛,现居青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书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兼治诗词、国学,著有《论语心解》(青岛出版社)。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展并荣获银奖、优秀奖,作品被国内外数十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 戴升尧

石寒是一位很复杂的艺术家。

石寒原名邓石翰,因其特别喜欢清代画家石涛、石溪及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石鲁,又喜高僧寒山之诗而取名。

石寒的学问复杂,诗、文、艺、儒、释、道兼学,广闻博学,专攻书画,兼治诗、文、儒,著有《论语心解》,创作了十多万字的散文,一千多首旧体诗,撰写了大量书画研究和评论文章。

石寒的人生经历很复杂,生于江苏金坛,在家乡当过油漆工,开过画社,多次去杭州、北京学习。在青岛开过画廊,当过私立学校、小学学校美术老师,之后又去北京深造。第二次回到青岛定居后又专门从事绘画创作,一直处于飘着的状态,他从没有在正式单位工作的经历,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里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石寒艺术创作门类复杂,他画山水和花鸟,兼画人物和动物,又画油画,书法功力深厚,独具特色,在各个画科里跨界,游刃有余,也不拘一格,娴熟地运用传统绘画笔墨的同时,融入书法、油画的技与道,一切为其表达所用。石寒的画与清代画家石涛的画在外相上有相似之处,不愿受传统框框的束缚,被才华和思想鼓噪着,有一种激情和躁气,乍一看外相纵横肆意,细细品之,其画功老辣沉稳,内蕴深邃,有一种古意幽深的静寂。

磨砺与青春

艺术需要天赋,天赋是必备条件,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很重要,一个艺术家不经历一些生活的、艺术的、心灵的挫折、磨难与困顿,没有生活积累和历练,艺术上往往很难有大的突破,画不出出类拔萃的作品。

石寒的父亲上过私塾,写的一手好字,石寒深受其父影响,学龄前就随其父习学书法。上小学时,他的语文老师兼美术老师又特别赏识他,这使他十分偏爱语文和美术,以致中学严重偏科,升学无望,辍学自谋职业,做起了油漆工。好在石寒自小好读书,很勤奋,那段时间,他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练书法和画画上,可谓废寝忘食。石寒至今未改爱书之癖,现在他的居室占地最多的东西就是书,有12个书架,他的画室里最多的也是书架。

面壁十年图破壁。1989年,石寒美术社在镇上开办,开始了他以书画为生计的人生。石寒多次参加镇文化馆举办的活动,成了名扬小镇的书画家。1996年,他在县文化馆举办了当地历史上第一场个人书画展,筹办期间,他将自己的书画作品及简历寄给几个重量级的著名画家请他们给题词,他们都欣然题了词,画展非常成功,石寒一举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书画家。

当时的县委书记亲自找他谈话,问他想到县画院还是县艺术馆工作。石寒说自己还年轻,现在最想去北京学习,提高自己的眼界和书画水平。县委书记听了很感动,当场协调了一家企业赞助学费。石寒选择去中国美术学院学习,他所在的研修班是专门为有相当书画基础的书画家设置的,将四年的美术课程压缩为一年,石寒在中国美术学院慢慢学习和认识到一些关于书画艺术的本质性的东西,认识到中国画是是技道双进,“笔墨相得,则气韵生”“思想为笔墨之灵魂”“外师造化,终得心缘”,明白了中国画不仅仅是造型艺术更是一种符号艺术等真谛。

临近毕业的时候,远在故乡的老县长力邀石寒回故乡主持画院工作,石寒犹豫过,刚刚插上翅膀的雏鹰,总是想翱翔在更广阔的天空。年轻的他最终跟随女友来到青岛,一见崂山和大海,就爱上了这片如诗如画的土地,女友也不是青岛本地人,两个爱好艺术的青年都被青岛的诗情画意吸引住了,他们决定要在青岛安家,先暂住了下来。然而,现实又很骨感。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两人全靠女友的家人周济,生活十分窘迫。石寒去兼职做小学和私立学校的美学老师,又在昌乐路文化市场开了间画廊卖画。一次,石寒老家的一个朋友来青岛住了两天,临走时将三千元钱塞在床头,回去后才打电话告诉石寒,石寒和女友拿着这些钱,眼泪禁不住潄潄流下来。就这样熬了四年,这对恋人各奔了东西。

从那以后,石寒一个人专守着画廊卖字画,他的画慢慢有了市场,又赶上中国艺术市场开始火了起来。2005年,在朋友帮助下,自己在画廊里做了一个小小的作品展,著名画家周永家来看了展,大加赞赏,人民画报的记者给写了一篇报道,引来了青岛收藏家协会的副会长高振洪,高振洪说:石寒,你一个画家可以专心去画画,画廊给我们来经营。从此,石寒的书画他们全包销,算是有了稳定的收入。

磨砺与升华

2006年,石寒再次外出求学,他先后去了北京的范扬工作室和龙瑞首届课题班,同时又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班学习,一学就是三年,跟随范扬、龙瑞良大师学艺,自然收获颇丰,认识到画中国画必须了解中国画的渊源,中国画来自中国文化,懂得了中国文化才能懂得中国画,这确立了他的艺术创作定位:以国学为文脉,以写意为精神,以笔墨为语系,以境界为灵魂。

石寒本可以留在北京,但是他跟青岛有缘,正值当时青岛画院院长找他帮忙筹办画院的理论期刊,他便又回到了青岛。磨难是一笔财富,为追求艺术,人生历尽坎坷的石寒很感慨命运给他的波折,也很感谢命运,他说:“这些经历使我特别勤奋,超常的勤奋。我认识到我没有任何靠山,更没有任何捷径。要想做一个一流的画家,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现在每天必须看一个小时以上的书,早晨四点半起床,十五年如一日。这还得感谢我家的那只狗,每天四点半,他就会把我叫醒,遛完狗我就练书法,至少练一个半小时。”石寒十分推崇赵孟頫“书画同源”的美学思想,十分认同先贤所言:“夫书者,心之记也”“书,心画也”。他认为一个人的文化含量、审美志趣、个人风格都蕴含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将书法的笔法援引到绘画上来,笔墨的个性就能充分的发现出来。

“石寒山水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人气息,在深邃而厚重的山石之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构图的用心。从设色到墨色晕染、色调调配的控制力,即使只是画面中的一笔,也透露着功力,它的这种饱满却不填塞,苍润而不艰涩,淋漓却又张弛有度的山水,似乎让观者感受到了山河之奔流、风景之灵动。”山东省画院院长常朝辉对石寒山水画创作评点是十分到位的,石寒认为写生是寻找一种新的构图,寻找一个形,一个切入口,一个灵感,来表现内在的东西,这就需要内在的修养,达到“以形媚道”的境界。石寒的一幅崂山写生图很全面体现了他的这些绘画理念。这是一幅斗方山水画,山峰的走势几乎是山的原貌,大自然本身就有很美的组合。笔墨的运营,充分体现了石寒的一笔一画、阴阳尽显的笔墨审美理念。每一根线都有阴阳、粗细、长短、曲直、浓淡、疾徐、向背的万千变化,一看就是写出来的,没有一条线是雷同的,充满生命的律动与和谐的张力。而其中的一波三折,虚实相间,提、按、转、折,枯、涩、浓、淡,彰显其对中国画笔墨的深刻领悟与潇洒自如的驾驭能力,结构布局浑然天成,高古之意,幽深之感,油然而生。石寒的画就是这样,看上去飞跃灵动,激情澎湃,如海浪撞击岩石一样,迸发出一片片生命激情的浪花,肆意纵横而不狂放,率真、绚丽、洒脱、自由,他画中的激昂与细腻,交织成一首激情四射的生命交响曲。

石寒是“技道双重”的画家。他受诗、文、儒、释、道长期而丰富的浸染并由此形成的思想,也都在这种毫无扭捏又淋漓尽致,沉静老辣又自由洒脱的笔墨中尽情抒发出来,他的表达不是抽象的,是具象与抽象结合,是哲思神情与人间烟火的结合。是他对自然、生命、社会的思考与关怀的艺术表现。

磨砺与跨越

石寒说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画油画。听了他的介绍,再看看他的油画作品,确实颇震撼,也深深沉浸在他的作品中。他以前从来没涉足过油画,他是从去年年初才开始画的油画。艺术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确是相通的,“大道不隔”,中西哲学顶端是相通的,中心绘画艺术也是一样的,只是表象不同,西画讲焦点透视,中画讲移点构图,一个可贵的画家要不断尝试各种绘画语言,求新求变。

这便是石寒画油画的初心,石寒认为西方印象派油画与中国画的写意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笔下去,再延伸到第二笔,感觉就不一样,刹那间的变化都是悄悄的,有一种偶然而成的感觉,很奇妙。油画创作对形式的探索非常广泛,会促进国画笔墨语言更加丰富,这种发现让石寒很受振奋。他坚信他会画出自己的油画,像吴冠中、刘海粟等大师的油画那样一看就是中国人画的油画。相信石寒这种探索性的创作,一定会使他的艺术创作融会贯通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创作思路、创作天地更加宽广。

(作者系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琴岛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