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汇泉|上海路之庠序

2024-11-28 11:00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34607) 扫描到手机

□侯修圃

上海路像一条有力的胳膊,伸出巨手握住江苏路的头发,掉过头向北一伸就到了武定路,那里的街心花园像打了个蝴蝶结,恰如人的胳膊肘向内一弯向西挥去,大踏步跨过铁路与新疆路牵手。

百度说,庠者,泛指学校也;庠序,指地方所办的学校。有人说,上海路是学院路。这话不假,起码有三所办学质量上乘的学府:崇德中学、礼贤书院、上海路小学。所谓崇德中学,始建于1931年,上溯历史至1911年,由基督教长老会在青岛建立的学校,初名明德中学,地址在阳信路2号,校门口像姑娘的樱桃小嘴亲吻着上海路多情的面容。1933年,崇德中学编印了《青岛崇德中学校刊》,虽为校刊,却颇为轰动。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欣然命笔题写刊名,蔡元培、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等教育名家也兴致勃勃地挥笔题词,一时传为教坛佳话。

从办学历史看,学校一直是红色革命阵地,从1919年(那时是明德中学)“五四”爱国运动抵制日货,到1932年中共党员乔天华以教员身份从事革命活动。1939年夏,已在诸城参加抗日活动,颇有政治觉悟的徐文洵来到崇德中学,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在师生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是年秋,“民族解放中华民族先锋纵队”成立,队员10余人,由徐文洵任队长,组织师生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胶东党组织派方勋(原名李继伟)来到崇德中学,建立了市区第一个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挥抗日民族先锋队的作用,开展了系列革命活动。党支部成员虽然因形势变化不断更换人选,但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党支部在师生中、乃至在青岛市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青岛教育史上平添了浓彩一笔。1952年,根据教育部私立学校改制为公立学校的指示,私立崇德中学改为青岛11中。

新世纪以后,撤销了11中改为“青岛9中南校区”,自青岛9中西迁西海岸新区后,又改为“青岛37中南校区”,这仍是教育圣地。

上海路,乃是建在大鲍岛东山岭上的一条马路,建路之初,发祥于庠序。清朝末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建学校,在这个新潮中,1900年,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在胶州路家中建了一所学校,命名为“礼贤书院”。1901年,在上海路兴建校舍,建成后礼贤书院迁入,改名礼贤中学。高中部设普通科、德文科和土木工程科。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高中矗立在上海路上。尽管办学风风雨雨,办学体制不断转换,但始终坚守这块教育圣地。值得一提的是,1922年,由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刘铨法任校长。刘铨法是青岛著名建筑设计家,大学路上的大屋顶红墙琉璃瓦的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大沽路上的物资交易大楼等,都是刘铨法的手笔。刘铨法任校长30年,不拿学校薪水,全靠建筑设计所收入养家糊口,可谓无私的教育家。这所百年老校因培养了大批栋梁而蜚声中外,包括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的王大珩,艺术家王云阶、崔巍,红色党史专家逄先知,知名诗人纪宇、王玉等,两院院士就有7名之多,政界、军界高级人才也不计其数。

向前漫步,不经意间,上海路小学映入眼帘。小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属于教会小学,捐款人刘寿山。文登人刘寿山1901年来到青岛办厂、经商和经营房地产企业,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此人喜欢办慈善事业,主要捐款盖教堂和办学校。1920年基督教长老会在德平路和上海路拐角建了一所教堂,并在隔壁盖了一所教会小学,命名为私立尚德小学,主要捐款人就是刘寿山。1921年,小学建成开学,首位校长周铭九,学校规模小,仅有学生230人,教员7人。1930年,学校扩建,并借用教堂礼堂,学校成立民族乐队,经常演出,受到时人好评。1952年,尚德小学与坐落在清平路4号的鸾台小学合并,成立了上海路小学。

上海路小学是青岛市重点小学,有口皆碑。上个世纪70年代,学校的文艺宣传队在知名作曲家李嘉评的指导带领下,在全市宣传演出和文艺会演中,屡屡斩获大奖,成为青岛市名声显赫的文艺队伍,为国家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

上海路最高知识殿堂,应属那些文学艺术讲座。1963年,青岛市文联、市图书馆和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每周一讲”,地点就在原9中对面的工人文化厅二楼小礼堂。邀请本市及外地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做报告。笔者在这里先后听过诗人符加雷讲《革命烈士诗抄》、作家尹典训讲《山乡巨变》、陕西作家柳青讲《创业史》等。改革开放之后,工人文化宫恢复了“每周一讲”,据说已举办了一千余场。这些高端讲座对推动青岛文化艺术科技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对提高青少年学习兴趣不啻是有力举措,也给上海路披上了上庠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