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汇泉|胡家胡同有故事

2024-08-27 11:33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62997) 扫描到手机

□胡义深

在城阳区上马街道王家庄村西头,有一条不足百米的胡同,被人们称作胡家胡同。这条窄小的胡同,蕴藏着胡家人不少的故事。

据《胡氏族谱》记载,青岛胡家庄的胡氏始祖胡胜及妻周氏,携子女由云南岷山岷江流域,于明洪武年间进入山东,并于明永乐初年(1403年)来到即墨属地定居,选取今青岛信号山南麓龙口路迎宾馆一带风水宝地,在海边的半山腰处筑路建房,安家落户,创立了胡家庄,明万历年间更名为青岛村。

在此立村安居之后,胡家人秉承着勤俭持家的家风,开荒种田、出海捕鱼、山上围猎,过上了渔猎耕读的生活。胡家人头脑灵活,愿意接受新事物,在过好渔猎耕读的传统生活的同时,他们根据周边居住人员多、流动人员多的实际,开始了商业经营。清光绪年间,胡氏后人胡增瑞,在村中的繁华地带,开设了青岛首家名为“瑞茂烧锅”的酒作坊,生产和销售白酒。随后饭馆、油坊、剃头铺子、鱼行、旅馆、杂货铺、当铺、纱布绸店、成衣店、磨坊、药铺、酱园、豆腐坊等行业店铺应运而生。青岛村周边开始热闹繁华,被称作“街里”。曾经流行于青岛民间的儿歌“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中的上街里,就是指胡家庄(上、下青岛村)周围的“行街”。经过近500载的辛勤劳作,勤俭持家,胡家在青岛前海一带枝散叶布,家丁兴旺,成为周围的望族。此时的胡家庄“世耕读业,渔樵嗥嗥,和睦融洽,人丁兴旺,血脉流贯,生意兴隆,九族之属一本至亲,尊卑长幼秩然有序,如桃花源里人家”,呈现出村子一派和谐繁荣、居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胡家居住的上、下青岛村也在德国侵占的区域内,胡家人被迫离开了为之奋斗500载的村庄,走上了背井离乡的迁徙之路。

我们这一支族人,先前在青岛经营水产品买卖,与原来即墨县王家庄村的渔民熟悉,经这些渔民的介绍,在王家庄和周家庄村中间区域,购置了土地,建起了前后两排四处四合院,中间形成了一条南北长百余米、宽两米左右的胡同。为了安全,在胡同南北两头安上了栅栏门,昼开夜闭。由于胡同里是全是胡姓人家,再加上这里孤零零地存在于东西两庄中间,人们便把这条胡同称作胡家胡同,过了一段时间,四邻八疃也称这条胡同为胡家庄。

胡家人立村定居后,由于有在街里生活的经历,见多识广,处事灵活,他们在做好与原著居民和睦相处的同时,根据周围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遵循季节时令,农忙时节,辛勤耕耘,春种夏管秋冬藏;农闲时间,造船结网、出海捕鱼,围海筑坝,纳水晒盐,学童学堂读书、老人安心理家,走上了渔盐耕读商的生产经营模式,经过多年的积累,实现了人丁兴旺、家业富裕,到青岛解放时,胡家已发展成拥有多处房屋、土地、盐田等不动产的望族富家。

时过境迁,百年沧桑,胡同依旧在,历史在书写。胡家胡同记载了沧海,承载着桑田。这条饱经沧桑的胡同,更是一部记载胡家一百多年悲欢离合的故事书。